您所在位置:首页 > 老行者其人其事

老行者之家-老行者其人其事-辩论教头心得

辩论教头心得

作者:老行者 阅读6838次 更新时间:2008-05-27


兴许电影电视剧中律师唇枪舌剑的表演深入人心,法学院的教师兼律师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此公“好”辩。其实,这里的“好”有两种解释,一是喜欢,二是擅长。喜欢辩论这是职业的惯性所致,擅长辩论而未必。因为法律专业的辩论与说理,与辩论赛是有很大距离的。前者更多的是专业内容的理性表达,逻辑与严谨是其基础;辩论赛则具有一定的表演特性,是对观点自圆其说的展示与对抗,机智、幽默与感染力是其核心。当然二者的共同点都基于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三年前,在对大学生辩论赛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被推上了辩论队教练的位置。

第一年接手辩论队时,距比赛只有两个月时间。屡战屡败的队伍,还面临着新老交替。当时的工作主要是应赛前的辩题立论。教练的设计与队员的想法不同常常是辩论队里最大的冲突。记得有一次,为了一道辩题的立论,独自一人与八位队员对决了三个小时,才将彼此对辩题的理解统一起来。开车回家的路上,疲乏不堪,几乎连放下车窗的力气都没有了。虽然经验缺乏,但引导型而非强制灌输型的讨论,让辩论队成为一支平等交流互相合作的队伍,氛围极为融洽。不幸的是,谦谦君子侃侃论理,以理服人、以理动人的辩论赛,在那一次成了“不择手段”搞笑,甚至人身攻击的庸俗战场。大败而返,只获得高校辩论赛第四。(见:《老行者受挫记》)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教训,对大学生辩论赛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第二年,为了更好的准备,海选、初选及最后面试,花了大量的时间选拔校辩论队的队员,后因故取消参赛,为比赛准备一个学期,竟没派上用场,无功而返。(事后证明,这不是无用功,那些受过训练与培养的队员,辩论素质大为提高,他们在之后的校辩论赛上有了出色的表现。为参加今年省赛打下很好的基础。)

经历又一轮的新生辩论赛和校赛,今年再次组队时,其实在想,这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带校辩论队了。对辩论比赛有了更深入的现实解读之后,明白成绩与受益面是推广校园辩论文化的动力,可以理解组织者参赛决策所需要考量的因素及争得名次的参赛心态。辩论队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要求队员们要做就做得最好,要以战胜所有的对手为目标来备战。其实这也是对自己参与辩论活动的最后要求了。

两位辩手出身的小兄弟加盟教练是今年比赛胜利的重要保障。出于对辩论文化的喜爱,毫无功利目的,在内部讨论中我们时有争论,但在指导过程中,总是分工与协作,互相支持。这两位教练让此次备战工作完成的极为出色。潘榕是个参加了若干次省辩论赛的老“辩棍”(这是他自己总结的),对辩论有种痴迷般的追求,他与人合写的《辩论通论》将自己对辩论的理解从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赛前高强度训练时,晚上他甚至亲自给队员们煲汤,味道虽然不敢恭维,但那份心意相信没人会忘记的。书帏是个做的远比说的多的人,对队员的指导可以说是细致入微。他撑着疲乏的身体,趴在电脑前帮队员们起草和润色陈词的样子,是个感人的情景。他自嘲是辩论队的“奶爸”,尽心尽责地让队员们上场有充分的“弹药”。

今年的辩论队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成立辩论队时,曾许诺队员们的是,这里的训练将会是他们终生受益的提升素质的机会,辩论队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荣誉,但辩论队的生活一定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最值得珍藏的一段经历。因为毫无功利的色彩,辩论队的十位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队员,格外的团结与融洽,全队的配合与努力,让这一备战、参赛过程变得温情与快乐。训练、比赛时儒雅论道,是互相补台、联手出击的战友;出游活动时调侃逗乐,那是一群彼此揭短、“拆台”的兄弟姐妹。斗志昂扬的他们,到比赛前已是信心满满,只是希望用自己的辩论实力来赢得观众和评委。比赛中他们做到了。理性的开篇陈词,机智、幽默的攻辩,富有感性的总结,完全实现了教练组的安排,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虽然辩论队占据了地利的优势,但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决赛,三场比赛可以说场场打的精彩。此类的比赛,赛后总会有一些失落者在抱怨不公正,但本辩论队的三场比赛中以较大优势战胜对手应该是全场的共识。

亲历辩论队从组队到走上冠军的领奖台,收获着感动与友情,三年来因为辩论而往返于新旧校区的辛劳与疲惫都找到了归宿,整段经历已经没有缺憾了。


<此贴子已经被老行者于2008-5-27 6:49: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