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艺术人生

老行者之家-艺术人生-钱老头儿与《围城》

钱老头儿与《围城》

作者:不详 阅读8174次 更新时间:2004-07-17

  最初接触钱钟书的文字就是《围城》,本抱着读爱情小说的心态去看,试图在小说中找到精彩的故事。毛毛草草的一遍读下来,竟看不出什么特别好处。于是每遇网上说及《围城》,自己就大大咧咧跳将出去,呼来喝去的瞎折腾半天,反正就没个赞赏的好字儿。后来网上遇到一些朋友,说及围城的精彩处,唠叨得自己都心里痒痒起来。由此才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误读的嫌疑。于是再拿来安下心思去看。

  第二遍重读小说颇有收获。竟大改最初的常态,欢喜的不得了。由一个反对派,彻底改造成拥护者。其中最让我激动的,还是那些语言叙述,充满机智与幽默。我们来看这一段:

  他也看过爱情指南那一类书,知道有什么肉的相爱,心的相爱种种分别。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变了味。

  看这样的比喻很新鲜。方鸿渐与鲍小姐的关系,书中没作半点直白,就四个"肉变了味"的字眼,轻轻点破。这肉自然保质期不长,"钱"将鲍小姐的恋爱喻成"肉",这点真是恰当贴切。我读到这儿呵呵笑起来,这"肉"有两指,一指所谓鲍小姐与方鸿渐的爱情保质期短暂,二是指出了两人纯是皮肉关系。可谓一语双食,且俗得很彻底,雅的有也功力。我想钱老儿这厮,如此的东东,也亏想得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文字要绕着写,跳着写,想必这算是经典例子。钱似乎总在投机取巧,但你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智慧。同样的事情,他必会东拉西扯,而且无疑另外的,他会找到它们的相似点。这种相似点的存在,及其两件事物间观念落差,总能让人觉得忍俊不禁。我们不妨再来看一段: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来。

  哈哈~。拿文凭与遮羞树叶相提并论,算是极尽了讽刺嘲弄之能事。好好的文凭拿来竟是遮羞功用,而且这老头儿还说,是要遮掩下身的巨大用处。我们怎么能不说是"巨大"功用,这的确是巨大的作为。这树叶子虽是渺小物什,可这人是知羞耻、明事理的,能少得了它吗,能不巨大吗。但这东西重要,却上不得台面,有猥琐的嫌疑,而钱老头子,煞有介事拿来,并扯上文凭一事,真是把这文凭的显贵丢到爪哇国去了。

  其实《围城》中类似幽默机智的言语到处都是。想必是看者看得痛快,写者写得欢心解气。再来看些:

  鸿渐看她怒的可爱,有意撩拨她道:"救人生命也不能信教。医学要人活,救人的肉体;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请大夫、吃药;医药无效,逃不了一死,就找牧师和神父来送终。学医而兼信教,那等于说:假如我不能教病人好好的活,至少我还能教他好好的死,反正他请我不会错,这仿佛药房掌柜带开棺材铺子,抬便宜了。"方鸿渐给鲍小姐一眼看得自尊心像泄尽气的橡皮车胎。晚饭后,鲍小姐和苏小姐异常亲热,勾着手寸步不离。他全无志气,跟上甲板,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容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自觉没趣丢脸,像赶在洋车后面的叫花子,跑了好些路,没讨到收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却又不甘心。

  这些文字总让我会心一笑。有时觉得钱的讥诮嬉骂过于刻薄,可这样的刻薄却藏得隐晦。你不深入的细心注意,往往一溜眼儿就过去了。但若你沉下心来读,这种刻薄有一种凉薄的无奈。嘴皮子突然咧开一笑,再绕过来看看书中人物,而后又会突然觉得心酸。《围城》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努力追求什么,但每一个人又是失落者。所以,这时候的幽默就显得格外酸楚。如果你真心喜欢《围城》,想必多少会有这种感觉。

  我想,说"钱"刻薄的该不会少数。曾有位英国女士看《围城》入迷,还特挂电话给钱老头子,说是极想见见书的作者,算是打心眼儿里叹服崇拜。结果钱又幽默刻薄了一把,说是"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拿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碰了个大钉子。我看这则材料时呵呵大笑,看来"钱"还是个直性子,嘴上功夫和方鸿渐有的一拼。

  有人说方鸿渐里有"钱"的影子。对此观点,我也一直想当然的同意。而杨绛先生写在《围城》前的序言里,说方鸿渐的取材于"钱"的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

  我在看待"方"这个人物时,怀着同情而关切的心态,甚至还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在看到"钱"原来是负着讽刺的初衷,来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心里多少是有些不痛快。法国十九世纪作家福楼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也以为钱老头子会说:"方鸿渐就是我。"时,杨绛先生站出来说:方鸿渐和钱钟书不过都是无锡人罢了,他们的经历元不相同。看来我只好沉默了。

  钱曾说他对《围城》是不满意的,我怀着投机取巧的心态猜测,也许这话说得是实实在在的呢。以我自以为是的个人观点来说,《围城》的布局算不得精巧,对于"围城"这个主题,总觉得似乎还可以更深入。当然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是部大师级的作品,在海内外的声誉也颇高。后来杨绛先生也谈到: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这话说到我心坎儿上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当然钱也注意到其中的缺陷。所以他也曾潦潦谈到:我写完《围城》就对它不很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当然这是后话,书也出版上市。不过我们多少可以看到,《围成》如果重写的话,也许真的可以更好,说不定拿个什么若贝尔之类的。呵呵,希望我这样没有贻笑大方,就仅当我们聊以自慰吧。

  由于"钱"对《围城》的芥蒂,小说出版后的几年,钱为此而动笔开写另一部长篇,他也提到过这部小说名字,脱胎于法文成语(Le Coeur d''artichaut),命名为《百合心》。

  后来由于"钱"整家搬迁的缘故,手忙脚乱中丢失了两万字的成稿,由此兴致打扫,断了继续写小说的动力。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打心眼儿里觉得可惜,而且据"钱"而言,假如《百合心》写的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虽然他也曾这样自嘲似的写道:事情没有做成的人老有这类根据不充分的信念;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分外的甜。

  但不管怎样,这样半途嘎然而止,多少留给我们一些遗憾。毕竟他是叫钱钟书,而不是什么郭静明、韩寒。不过,能够聊以自慰的是,我们纵然失掉了一部《百合心》,但依然还能够看到《围城》。心平之下也就不再多有奢望。还是再回过头来,谢谢钱老头子吧,说到底,是他给了我们一册值得称道、而且广为流传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