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超级大国来说,如果只说好消息,那么就会是一片光明灿烂;如果只说坏消息,那么就会是一团黑暗混乱。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不同的人采集不同的信息,结论会相差甚远。大体来说,成绩是显著的,失误不少,困难很多。毕竟是13亿人在努力劳作着、生存着,怎么会没有成绩,没有困难呢?
报告的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最后 5年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成绩确实是显著的,也是有目共睹的。笔者注意到的几点是,“商品短缺结束”,这种说法既是成绩,也有问题,即“商品过剩”。“高校扩大招生,受到普遍欢迎”,这个成绩的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包括其他学校)学费的增加,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普遍不满,与此同时不少人被高学费拒之学校大门之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总理报告中,一口气指出中国存在的15个问题,它们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总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体制不完善,科教落后、创新能力落后,水资源、石油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城乡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秩序相当混乱,重大事故多,贪污腐败、官僚作风、形式主义泛滥,社会治安不好。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呢?回答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报告的第二部分,描述了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方针。强调了“在有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并指出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调整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发展的地步了。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政府官员会在没有效益的情况下追求发展呢?针对这些官员(包括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结构调整呢?这件事,说起来就不太容易,做起来就更难了。
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农民、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笔者认为,这是最缺少想象力的一部分,当然责任不完全在总理,而是涉及到国家体制的方方面面,以及总理身边的智囊们。在笔者看来,农民的问题,乃是没有及时城市化而人为造成的。目前中国的决策者,仍然试图把 9亿农民蜷缩在农村中,守着几分地去奔向现代化,无异于南辕北辙。即使勉强同意一部分农民发展小城镇,也是出于短视的考虑。正确的途径应当是,欢迎农民进城,支持鼓励农民建设大城市,而且有必要量化农民进城(居住在城市,并转变为市民,创造农业以外的新财富)的规划指标,例如每年完成3000万农民进城的工作量。事实上,中国城市及其国有企业的问题,一多半是因为遏制了农民进城,遏制了这个庞大的消费需求。
报告的第四部分,涉及到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笔者注意到总理反复谈到水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遗憾的是,报告中没有谈到发展新的高科技,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里所说的高科技,是指大气环流导向工程,即人工影响大气降水资源的分布(通俗的说法是空中南水北调)。报告中,还忧心忡忡地谈到中国石油资源的短缺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农业的实质即太阳能转换工业,如果我们找到把植物油转变成工业能源的技术,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能源库,而农民也就有了持续的经济收入。
报告的第五部分,涉及的是西部大开发,以及地区间协调发展问题。笔者认为,这部分报告还应当增加构建环渤海黄金海岸、构建环泰山经济区等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
报告的第六部分,涉及高新产业发展问题。笔者感兴趣的是“教育可以适度超前发展”的说法,以及实施人才战略的设想。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教育收费应当降低,这是发展教育的关键之一,其效益是非常可观的。正如,电信收费的降低,对信息传输(社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样,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报告的第七部分,有关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问题。笔者注意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说法,以及加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主张。或许,我们可以提倡“以信立国”的观念,而信用的基础则在于社会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以及评判体系的公正。
报告的第八部分,谈到如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完善社会保障问题;当讲到“防止收入差距扩大”的时候,场内发出了不多几次的一次掌声。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存在着重大缺陷,一是没有提及 9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二是在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中把市民按不同身份划分了三六九等,显然这是在人为地制造“合法”的社会不公。有鉴于此,笔者建议,中国的公民社会保障,应当与纳税挂钩,只要是纳税人,就应当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报告的第九部分,强调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这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但是,已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不能阻止沙尘暴在中国西部肆虐,必须创新出更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例如南汽北送、西汽东送等等。
报告的第十部分,把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国际环境,以及2001年的工作任务,汇集在一起;但是对人民群众关注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却没有听到一种系统完整的有步骤的规划。因此,笔者感到缺憾的是,听完报告之后,仍然不清楚中国将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从小康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都是一种上下浮动很大的说法。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安全的平等的公正的国家里,我希望生活得快乐,我希望健康地生活,我希望生活得有价值。实现上述愿望,并不一定需要拥有多少多少可供奢侈的消费商品;事实上,13亿或16亿中国人如果达到美国人的消费水平,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是难以承受的,世界的资源和环境同样是难以承受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想走西方发达国家高消费的路,恐怕是行不通的。
总之,前进的道路,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愿未来祝福中国,祝福中国人。可惜,当笔者敲下这几个键时,扭头看了一眼窗外,天已是黄色的了,一场沙尘暴又吹到了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