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留人留不住心,隐性流失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再遭损失。1997年夏,某重点大学出了这么一件事:一名青年教师通知学生暑假提前一周来校参加学习。谁想,学生们顶着酷暑如期赶到学校,在宿舍里苦等3天却没有一点音讯。经校方查询,原来这位教师因为在“忙自己的事”“耽误”了正常的教学计划,造成了这起严重的教学事故。据校方一位负责人介绍:这其实是目前一些大学中愈演愈烈的教师人才隐性流失的恶果。所谓“隐性流失”,是指部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身在校园心在校外或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更影响了当今高校的科研成果。张某是北京某高校的一位青年教师,199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现在一家广告公司兼职,月薪1200多元,就这也远远高于自己在学校的工资收入。他说:“我在学校里,分房至少要等上10年,提职称要论资排辈。所以我现在兼职干些其它工作也是不得己而为之。一是可以增加些收入,二是如今招聘单位招人都需要工作经验,外出兼职,可以从能力、经验上为将来‘跳槽’做准备。”科研院校人才的隐性流失,给正常的科研和教学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位大学校长对此不无忧虑地说:“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今天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断收集信息更新知识,才能保证科研和教学的质量,这种纷纷兼职的现状,实在是令人担忧。”虽然人才隐性流动的恶果不言自明,但谈及此事,许多科研院校往往有无可奈何之感。某高校教务处的一位处长坦言:“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流失与隐性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既非今日始,也不是我们的愿意看到的。但学校往往对此一筹莫展。一方面难以精确常握教师中外出兼职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教师的收入的确太低,学校也只好默认。”
三、待遇太低,是当今困扰科研院校(所)并造成人才流失最直接的原因。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朱震刚说:“全国科学院系统现有123个研究所,600多名院士,5万多科技工作者,这支队伍是一个庞大的人才宝库。但是国家每年几个亿的投入太可怜了,多数研究所拿到的钱仅够发工资,国内搞基础研究的中青年人才都快跑光了!”的确,商品经济社会,我们已难以用精神的作用来一味强求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的献身精神了。发达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效益最高的投入是科教”。以香港为例,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对科教的投入,高等院校不但研究经费充足,而且教师的工资收入大约可达到4至5万港元。这个数字甚至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使得大批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博士也纷纷到香港工作,使香港的经济迅速发达。再如美国,据重庆大学陈景秋教授介绍:“中国1998年教育投入109亿元,只相当于哈佛一所大学一年的经费投入。”相比之下,山东大学数学院院长刘桂真认为:中国高等院校经费短缺不仅造成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失,而且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例如国外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免费使用互联网络,这对交流信息、获取最科技动态,推动教学和科研的进步十分重要。但我们的高校有的尚未联网,有的已联网但由于收费过高,使教师难以使用。甚至于在高校,没有申请到科研项目的教师,复印资料、发表论文的费用都无法支出(目前自然科学方面的刊物大多数都收论文发表费,使得很多青年教师发表论文遇到困难)。由于经费短缺,许多实验不能做,影响了学生的质量。由于研究条件和工资待遇与国外相比差别过大,致使青年教师的优秀者往往出国不归
四、留住人才需要付出高额代价。美国人称:中国不懂开发、利用和保护人才。外国人在中国大搞“希望工程”。1996年底,美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在北京某名牌大学举办了一次题为“中国人力资源面临挑战”的特殊讲座,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麦考尔先生曾用英语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是极具潜力的人才市场,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人的观念陈旧,不懂得如何去开发、利用和保护人才,而在美国,留住人才要付出高额的代价!令人尴尬的是,这位美国人一方面直言不讳地揭你的短,另一方面却明目张胆,挖空心思地抢夺你的人才。仅1996年,该公司的中国培训计划部花在人员培训上的经费就高达9亿美元。1997年,他们计划在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4所中国名牌大学中继续挖掘尖子送往美国培训。他们认定,高额的资金投入定会换来精良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争先恐后地到中国高校抢高材生。据不完全统计,在清华大学的近百种奖学金中,外企公司设立的占了一半,且数额相当多,其中包括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和IBM公司;而北京大学的400多万元奖学金中,外企公司占3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NKK、东京三菱银行、摩托罗拉、宝洁、奔驰、菲利浦、三星、松下、索尼、声宝,美国的GE和靳羽西教育基金奖学等等几十种。所有这些外企高额奖学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让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后到自己的企业来。所以有人戏称:外企在中国名牌高校搞起了“希望工程”!不言而喻,外企这样的“希望工程”将使中国的科技队伍雪上加霜!假若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都出国或进外企了,中国未来的科学事业谁来继承?1997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文俊先生曾说:希特勒把一大批科学家“送”到美国,美国发了一笔“才”;苏联解体,美国又发了一笔“才”。人才问题很重要,但是,没有有“贝”之“财”,无“贝”之“才”留不住。要留住人才,就要注意解决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纵观当今愈演愈烈的“世界人才大战”,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场关乎未来国力竞争的关键战役中,中国似乎还只有观望的份儿。在中国,现实生活中自然呈现的趋向令人痛心:出国令人羡慕,进外企成为时尚,而固守学问潜心科研的人却因收入低下而被世人视为“迂腐”、“落伍”。其实人都有七情六欲,谁不希望工作顺心生活富裕?谁不希望走在街上自己能意气风发眉开眼笑?面对当今来自生活中的众多诱惑,他们不是不能为之而是不忍心为之,他们不是不能够获得富裕而是他们不忍心舍弃学问。他们之所以“迂腐”、“落伍”,只因为他们心中多了两个神圣而沉甸甸的名词──科学、祖国。中国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让优秀科技人才流失并安于在本职工作上潜心创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将网罗优秀科技人才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