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次调整涉及面最广泛的几项调整作个简单分析,就不难看出中国电信这次调整资费是在享受入世前最后的晚餐。
一、与最广大用户利益相关的市话费用,不但没有降低,而且事实上涨价了。
市话是和每个用户密切相关,用得最普遍,最基本的一项电话业务,也是目前我国电话用户别无选择,垄断程度最高的一项业务,其收入占电话业务收入的80% 以上。可想而知,调高市话收费" 意义何其深远" ,就如上次资费调整一样,最终带来的是广大用户话费单上绝对数的增加。
大家知道,市话按3 分钟为单元计算,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算计用户的方式,调整后的方案按首次3 分钟计算,以后每分钟按分钟计费,计算方式趋于合理,但是费用上没有同步递减,而是按首次3 分钟标准0.18元、0.20元、0.22元,以后每分钟标准0.09元、0.1 元和0.11元计算。这样就意味着调整前,你打6 分钟电话的费用现在只能打5 分钟,同样打6 分钟电话,调整后,你要多付25%。简而言之,市话的费用是前3 分钟实际上每分钟按0.06元计算,3 分钟后按0.09元计算,这是明显的涨价行为。
对这个事实,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说:" 三分钟以内的市内电话和原来的市话资费基本上没有变,第二次的电话是按一分钟计算,你如果打一分钟,就算一分钟的钱,打两分钟算两分钟的钱,打三分钟和原来打两次的钱是一样的……绝大多数打电话都是落在三到四分钟之间,我觉得这次改了以后,市内电话如果你每次打电话在四分钟,那么比原来是降了……。" 听似好象市话费也有升有降(这样才谈得上是结构调整嘛)。他同时要求大家" 长话短说".如果真的长话短说,这对于处在信息爆炸年代的国人来说这是好征兆吗?。
在国际上,电信是鼓励民众多打电话的,电话越打倒后面越便宜,搞的打电话的人越到后面越不想挂电话,民众开心电信也开心。反观中国怪了电话打多了反亏了,打少了反赚了,这违备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电信部门为了使调整后大多数人的" 市话费有所下降,至少是不多花钱" 曾作过一翻深入调查的,调查发现75% 的电话用户通话时间不超过3 分钟。运用这个数据的人无非是想说明调整以后的资费不会增加75%用户的支出,不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其实,这也是这次调整为什么不从通话开始就以分为次计费的原因,如果真的按分计算,电信不是让这些客户拣了便宜了吗?所以,75% 的用户,你们安心的继续接受哪怕你只打4 秒钟也按3 分钟交钱的命运吧。
这样还不行,那25% 也不能让他们闲着。打电话的大部分情况是:3 分钟以内能搞定的,一般要说的事不复杂,几句话说完就挂断,要不了一两分钟。这部分已经有" 通话即按3 分钟计次" 的办法给套住了。而超过3 分钟的电话,一般是要说的事情较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结束。通话时间越长,按3 分钟为次计费的意义就越不大,比如说:一个人分10次打10分钟的电话,需1.80元(即0.18元/ 每分钟);而连续打10分钟,按3 分钟为次计费只需0.72元(即0.072 元/ 每分钟)。连续通话时间越长,就越接近于0.06/ 每分钟。所以对这25% 需要较长时间通话的用户来说,得特殊对待。但也不能太露骨,用牺牲对长时间通话来说意义不大的"3分钟一次" 的计费办法,换来了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0.09/ 分钟。
表面上看,这是对反映强烈的"3分钟一次" 的计费方法作了改进,实际上却是在一点都没有损失对75% 的3 分钟以内通话的盘剥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那些钻了"3分钟一次" 空子的25% 用户的" 打击力度".
既便这样,中国电信仍然觉得" 宰" 的不够狠,最近有关部门又说:市话还有不断上涨的可能性。理由是:" 我国市话始终处于低资费水平,要与国际接轨。美国的住宅电话实行包月制,每月大约收费2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60 多元),而我国平均每户每月仅为40元左右。"
不知道发这条消息的人,是认为中国人好糊弄,还是不具备最基本的经济常识。今天,美国中下阶层月收入平均为2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6 万元,20美元电话费相当其收入的1 /100 ,恐怕连发这条消息的人自己都也计算出来,我国40元人民币是美国20美元同期收入的多少倍。如果电话费绝对水平一定要与国际接轨,而收入不接轨,无异是叫大家不敢使用电话。这样的" 结构调整" 无异杀鸡取蛋、渴泽而渔!最终会使用电话的家庭越来越少,中国电信业发展也会举步维艰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源。
二、长途电话费降价无实际意义
长途电话业务现在已经不再是电信一家的专利了,IP电话业务已经逐步普及,无论距离远近国内每分钟3 角钱的费用大大低于仍处于垄断的传统长途电话业务收费。移动、联通、网通等公司在这项业务的激烈竞争让电信感到了压力,再不降价,电信将在近期失去长途电话这项业务。这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0.07元/6秒的价格相对于IP电话的费用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你没看见,几大电信运营商这边宣布着长途" 大降价" ,那边却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围绕IP电话的" 价格战" 正打得不可开交。用IP卡打国内长途电话,每分钟只需0.3 元。如果打电话到美国,降价后的长话价格大约是每分钟8 元,而打IP电话每分钟只需2.4 元左右。到底钱往哪儿花," 百姓心中有杆秤"
至于零点长话优惠,这种优惠等于不优惠。因为一是零时后正是人们熟睡之时,没有特殊情况,谁也不会在这个时间打扰他人;二是消费者不会为这种优惠以付出时间的等待和精力的疲惫为代价享受深更半夜的" 优惠".
三、农话计费办法的调整,农话用户有实惠,电信部门损失不大
这次调整真正有一定意义的是农话收费办法的调整,以后只要是在自己所在的区市县内通话,都应该算市话了。从这一点上看,以后农民兄弟在本区市县内和外界的联系可以降低一点费用了。但算起来电信在这方面损失并不大,因为我国目前收入最低的还是农民兄弟,他们相对要封闭一些,也没有多少钱用来消费在对他们来说还算奢侈的电话上。例如,既便在广东这样比较发达省份,其大量偏远地区,人均话费也十分低。据统计,恩平市的一个乡镇6000个电话一个月的电话呼叫竟为0 !。这让中国电信明白了收费太高从农民兄弟那里捞到的钱可能反而更少,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在城市电话逐步饱和的情况下,先把农民兄弟拉进来,总比高高的价位把他们拒之门外一个钱也赚不到强。可以说用微小的损失换来了" 降低农民负担" 的名誉和维护了" 是资费调整,不是涨价" 的说法。
四、降低上网电话费,中国电信无可奈何的选择
上网话费确实调低了,原因是什么呢?中国电信可不是" 圣诞老人" ,没那么多好礼物送给你。上网话费的调整原因其实是长途话费、农话费调整原因的综合。
一方面,国人收入水平还不是太高,毕竟达到小康标准的是少数,要众多的人用有限的资金来支付高昂的还算可有可无的上网费不是太现实。在传统市话业务已经能让用户乖乖挨宰的情况下,用降低网费的办法吸引新业务用户进来,总比用户因接受不了费用而不上网,一个钱也收不到好。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是现实,传统拨号上网方式已经大有淘汰在即的感觉。其他通信公司和广电以先进的宽带接入的方式插足这项业务,已经动摇了电信在这项业务的垄断地位。并且,越是先进、高速的网络供应商,现在的情况是价位越低,普遍实现了低价位的包月制。同时,就是许多地方仍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部门为了" 薄利多销" ,也在以包月的办法多拉顾客。从这些情况看,落后的接入方式不降低一点上网话费就会失去许多用户,并且只是把有的地方已经实际存在的包月制正式提出来而已。
第三,这次中国电信资费调整,由于市话费大幅调高,拨号上网的电话费用如果再按以前的" 市话费减半" 的办法收取的话,在原本已经很高的上网费用的基础上,网民是难以承受的。加之中国电信已经在市话费大幅上调当中获益非浅了,总不能不在细微之处让点利吧,不然怎么称得上是" 调整" 而不是" 涨价"呢?所以这次资费调整确实下调了拨号上网的电话费用。
总之,上网话费占电信收入的比例才那么一点,就是降一点也不会影响多少收入,说不好多了几个用户,上网话费收入还会提高。就是不降低网费标准,下面的电信部门迫于用户少、竞争越来越明显的压力,也会变通着包月、降价的。不然,先进的宽带接入网费远远低于落后的拨号上网话费,怎么也说不过去啊。已有的现实已经在那里明摆着了,要糊弄网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五手机单向收费,垄断体制下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这次资费调整不涉及移动业务,等于是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信企业服从于国际资本市场。因为在今后一年内,中国电信企业需要国际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来进行并购、重组等战略性调整。这些电信企业明明知道较高的移动话费会阻碍用户的使用频率,但目前用户数量的绝对增长可以暂时弥补流量的不足,不至于使效益出现大滑坡,因此信息产业部和相关电信企业目前不可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前几天,信息产业部的一位司长,因为说手机可能单向收费,造成中移动和中联通的香港股价市值缩水1000多亿元,这位司长从而不幸的被降职处理。吴基传也赶快跳出来讲手机一年以内不会单向收费,国家机关内部也加强了对外信息发布的管理。看到了么?政府是不会让电信降价的,实际上信息产业部同电信是一个鼻子出气,怎么也不会让电信降价的,这些都是改革中的既得利益集团,指望他们自身发生变化是不现实的,所以,这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认了吧。
再往前翻几个月,中国电信一位资深专家在答记者问时曾明白无误地说:"就是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呼出费也要提价,用户也便宜不了多少。" 中国电信领导层的人士面对自己的员工和中国电信亿万用户更是一语道破天机:" 我们是大型国有企业,政府是不会让我们吃亏的。"
综上所述,这次资费调整的实质是:在用户别无选择,使用最普遍,在电信收入比例中占绝对多数的市话上,加大宰客力度;在竞争日益明显,已经无法垄断,用户开始分流,高收费和降价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长话、上网等业务上与其用高收费把用户挡在门外,还不如" 薄利多销" ,降低一点收费,扩大消费群体,以降促收。
中国电信这次之所以有胆量抛出这一调整方案,搞明降暗升的把戏,说穿了无非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固定电话(座机)的经营是被中国电信一家垄断着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就像十代单传又老来方得的独生子,三千宠爱聚一身。就仰仗着这份溺爱,十多年来,中国电信一直在社会的全面声讨中艰难地过着幸福的日子。计时单位问题、座机费问题、计费错误问题、盗打问题、话卡余额问题、手机单向收费、市话成本问题,人们早就问腻了,也听腻了电信部门霸气十足的解释。
在信息时代初期,如果说有谁躺在独家垄断的宝座上,打着高科技的饱嗝,维持着计划时代的管理,享受着现代主义的福利,以"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的腔调居高临下地对消费者耍着无赖的话,可以肯定那人只能是中国电信。中国电信算得上计划经济最后晚餐中的一道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