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节期在每年三月八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到这一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游行者被警察围攻并赶散,两年以后,又是在三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内的妇女节。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创始于19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四年,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欧洲和世界,帝国主义企图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军国主义正在扩军备战。这年8月,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反对军国主义扩军备战,如何保卫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卫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的问题。到会代表一致表示:要“不惜辛劳和牺牲,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德国社会学家蔡特金(Clara Zetkin)建议为了纪念美国服装工人的罢工应设定一天当“国际妇女节”。该建议被大会社会学家会议接受,但并未定出具体日期。领导会议的是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国际妇女书记处的书记克拉拉.蔡特金。她想到要确定一个日子,每年在这一天各国妇女团结一致,起来反对压迫者和战争挑拨者。因为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得到广大妇女们热烈响应,所以她向大会建议,以每年3月8日为世界妇女的斗争日,这个提议得到了代表们一致的拥护。从此,3月8日就被定为国际劳动妇女的节日。
当1911年3月8日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时,德、奥、美、瑞士、丹麦等国的劳动妇女都举行了示威游行。此后,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活动就逐渐扩大到了全世界。
1917年,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工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折合成欧洲广泛使用的格里高历是3月8日。
中国妇女第一次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广东成立了革命政府。就在这一年的3月8日,广东各界妇女在广州市召开了“三八”节纪念大会。大会由当时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已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主持。她在会上阐明了纪念“三八”节意义,痛斥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妇女的双重压迫,号召妇女奋起革命。大会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争取妇女解放,要求妇女的劳动、教育、工值、工作、参政等方面的平等权利;要求保护童工、孕妇;要求制定革除童养媳、多妻制,禁止蓄婢纳妾,废除娼妓制度等口号。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一部分妇女站在汽车上跟随游行队伍沿途演讲,散发传单,游行队伍至晚方散。同一天,上海丝纱女工协会也召开了第一次纪念“三八”节的大会。在会上听了关于纪念解放以后,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规定“三八”节这一天,给各条战线的妇女放假半天。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1949年,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将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举行各种仪式的纪念,祝庆活动。
1977年12月,联合国采纳了一项决议声明,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和平日,在一年的某一天,服从各成员国的历史和传统,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订为3月8日,且从1975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