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现实社会

老行者之家-现实社会-学术十癌

学术十癌

作者:刘大生 阅读3747次 更新时间:2005-09-09



第一,学历癌。坐机关的、跑业务的,还有中小学教师等等,想做研究但又缺少做研究的条件,考硕、考博,当然应该;还有那些没有工作的小青年,考硕、考博也和情理;而那些已经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就职的才女才男们,也一个劲地考学历,岂不是自贬身价?不会种田跟邻居学,身边都是做学问的,每个月瞄上一眼,两年下来,也知道学问怎么做了吧?既然会做学问了还要考硕、考博干什么?学术单位的领导们看不透这一点,想方设法“鼓励”其子民考学历,50岁左右的成名学者也有被“鼓励”得考博的。长此以往,学历不癌才怪呢?

第二,论文癌。学者需要学术地位,要地位必须有论文。只要发表,狗屁也是论文,不能发表,论文就是狗屁。如何发表论文呢?这和卖烟卖酒不一样,根本没有公平竞争。看谁来头大,看谁有钱有权有刊物,看谁跟风跟得紧。因此,论文越来越多,学问越来越少,癌也。


第三,外语癌。学者靠职称吃饭,要职称必须考外语,好像天经地义。然而,外语对于绝大多数学者来说有何用?人人精通外语,翻译岂不失业?人人都讲外语,汉语还有何用?这些道理谁人愿听?不知浪费了多少人的生命,不知耗费了多少财政收入,不知造就了多少假洋鬼子,不知使得多少学者讲汉语结结巴巴。管它呢!癌就癌吧。


第四,出版癌。评职称要专著,专著靠出版,专著如何出版?那名堂可就大了!有钱吗?有,那好办。给出版社足够的赞助,什么也就不用说了。钱少怎么办?买书号,几个人、几本书合用一个书号,岂不省钱!书店不愿卖怎么办?那还不简单,你就印个两三本不就得了,评职称时谁管你印数多少、卖数多少?你要是没权、没钱、有脸皮,得了,你就永远拉倒吧!


第五,项目癌。有项目的学者是个宝,没项目的学者是棵草。怎样才能得到政府的项目呢?高学位、高职称是前提条件,关系、门子是必要条件,舍得花钱是充要条件,选题四平八稳是根本条件。马寅初、顾准之流想得到国家项目,除非太阳从西边出。


第六,工程癌。学术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于是就有了人才工程。如百千万工程之类。有的地方雄心勃勃,要造就一百名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一千名全国拔尖的大师,一万名全国知名的专家。你想不想进入这个工程?进去了,就得守规矩,就得四平八稳,还能成才?你如不四平八稳,把你开除出来,够你受的!干脆不进去怎么样?对不起,你不进去,说明你不识抬举,不识抬举的人,还想做学问?休想!


第七,核刊癌。不知何时,刊物有了核心和非核心之分,核心又有一级、二级、三级之分。核心的标准呢?不是思想,不是读者欢迎度,而是二次文献率。搞二次文献的又如何呢?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怕没人买,不是市场引导二次文献,而是二次文献“引导”市场,这样的二次文献有何真水平?根据这样的二次文献率评选出来的核心期刊,除了四平(平常、平和、平淡、平庸)八稳(字稳、词稳、句稳、概念稳、心稳、气稳、意稳、思想稳)之外还能有什么?长此以往,也就真的大音希声了。


第八,评奖癌。学术奖励越来越多,但是,究竟有几本获奖作品发挥了社会效益?推动了改革和发展?却没有了下文。评奖是建立在项目、论文和专著的基础上的,既然项目、论文、专著癌了,评奖不癌才怪呢!最近,有一个叫做“长江读书奖”的评奖活动,据说是“纯民间的”,但也弄得沸沸扬扬。非民间的评奖活动就更不用说了,恐怕也不让说。


第九,职称癌。老老实实做学问的,称职不职称;投机钻营的,不称职却很职称。真学问需要冷板凳,但是,若干机制搞得你没法坐冷板凳,一会儿学历,一会儿外语,一会儿评奖,一会儿核心期刊,一会儿项目,一会儿工程,让你不敢冷,让你不能冷,逼得你不得不随波逐流,荒废学业,沉于炒作,投机职称。


第十,学点癌。学者需要学位,学位要由学位点授予。而学位点呢,一旦获得永远有效;一旦有点,即可大肆办班,财源滚滚,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皆大欢喜。学问呢?学问自有学生做,老师尽管署名就是。

  
(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4期。)(XYS20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