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老行者之家-校园生活-第三课堂的风采(序文一篇)

第三课堂的风采(序文一篇)

作者:贺卫方 阅读2900次 更新时间:2001-10-12

卫方按:钱钟书先生曾戏言(大意):写不出论文的学者就开始给别人写序,到序也写不出的时候,就题写书名。我也开始写序了,呵呵。姑妄贴之,聊博城邦中诸高人一笑。

  “第三课堂”的魅力

  通常是在法学楼的模拟法庭――北大法学院的这个最大的活动空间多少有些名不副实;每年至多有一两次真正的模拟法庭在这里举行,其他时间这里就是一个会议室或报告厅。

  通常是在晚上七点钟开始。这时,热闹了一天的校园开始逐渐安静下来。窗外的夜色将灯火通明的会场包裹起来,营造出一种特别适宜讨论的气息。

  通常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题目,一个或几个很吸引人的人物。论题超越了教科书又与教科书有关,而且经常沟通了学术与实务,理论与实践;台上的人——有时压根儿就没有讲台,大家围坐一圈,不分彼此——阐述观点,其他人参与讨论……

  近年来,在北大法学院举办的这类被称为“学术沙龙”的活动愈来愈频繁,参与的师生愈来愈踊跃,讨论的气氛愈来愈热烈。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参加不同类型的学术沙龙了。有时是作为主题发言人,有时是作为评论人,有几次甚至既不发言,又不评论,只是带着耳朵去倾听人们的发言和讨论。

  学术沙龙之于大学教育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知道,一个人进入大学学习,无论是在哪个科系,总离不开在教室里听老师的课堂讲授。合理的课程设置标志着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并成为这个领域中专门人才所要迈过的一级级台阶:从大一到大四,从硕士生到博士生,循序渐进,由约到博,又由博返约,从而达到学问乃至人生的更高境界。为了实现大学教育的这个目标,教师在授课尤其是为较低年级的学生授课的时候,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系统而相对完整的解说,而不能只拣那些自己有研究或有兴趣的东西讲。所谓必修课大致上也反映了这样的教育哲学。

  当然,必修课以及教师系统的讲授也会带来某些问题,其中最突出者,一是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二是课堂气氛的沉闷乏味。填鸭式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热情,同时也让教师不把教学当作一件有乐趣的事情,反而成为驴子拉磨一般周而复始、原地打转的劳役。其实,很早的时候人们便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自由”口号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大学曾倡导教授自由地决定其课程及内容。学生这边呢,当然也可以自主地决定他们要学的课程。然而,学生们终于发现,他们成了这种双向自由选择的牺牲品。“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兴趣,每位教授都希望获得开设自己的独特课程的地位,每位教授都开设自己的课……不管怎样,学生选课的自由变成了教授发明创造的自由;教授们对专业化的偏爱变成了学生们对课程支离破碎的怨恨。”(克尔:《大学的功用》,页9-10)

  看来这种冲突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缓和它的办法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寻找。我们很容易想到号称第二课堂的图书馆。课余时间学生们在图书馆静谧的气氛里博览群书是大学的典型场景之一,也是学生以及教师充实知识、陶冶性情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但是,图书馆里的学习仍然是单向度的,而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乃至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

  在这里,我们终于可以发现,能够既专题化地探讨某些问题,又具有足够的互动性,既有严肃执着的研究,又有轻松活泼的讨论,学术沙龙这个第三课堂最适合营造这样的气氛。我们看到,在那样的特殊气氛下,人们似乎能够把所有的积累和灵感都释放出来,不同观点的交锋又会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让所有的人都获得收益。许多次,当主持人不得不宣布沙龙结束时,人们总要流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激励着更多的沙龙的举办。

  不仅如此,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到外地时,经常听到一些喜欢浏览“北大法律信息网”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从网上读到北大法学院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的报道,尤其是几次学术沙龙,报道之详细,几乎是全程记录,让他们仿佛亲临其境。加之学术沙龙本身也不限制校外人士参与,这样的活动连同相关报道,真正有助于大学完成其传播知识与观念于社会的使命。

  在我的印象中,本书主编李富成君担任主席的那一届法学院研究生会特别热心组织各种学术沙龙,这不仅改变了从前研究生会陈旧的“官式”面孔,而且更强化了法学院的学术气息,推进了法学理论以及法律教育的发展。现在,承法律出版社支持,记载这些学术沙龙活动的《北大法治之路论坛》一书即将付梓印行,更多的读者将通过本书领略第三课堂的风采,当然是很令人欣庆的好事情。富成又索序于我,嘴上虽然推辞,但心中不免跃跃欲试,因为作为他所主持沙龙上的常客,我还是想说几句话,于是就写了这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