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老行者之家-校园生活-翠花,给北大上酸菜

翠花,给北大上酸菜

作者:张柠 阅读6933次 更新时间:2001-11-07

老行者说:您不妨先打开下面这个MTV,再读本文。

<A HREF="http://www.law-walker.net/music/677.swf" TARGET=_blank>《东北人都是活雷锋》</A>

雪村的歌及其Flash MTV

  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歌手雪村突然开始走红。都因为他唱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后的那句道白。音乐和歌声嘎然而至,休止了两个音节之后,突然传出一个略带醉意的声音。那个东北人酒肉吃多了犯腻,用沙哑的嗓子,暧昧地冲酒馆老板娘(或许是服务小姐)说:
  "翠花,上酸菜。"
  这句台词像大肠杆菌一样在网上四处流传。就这么一句夹皮沟和威虎山一带的土腔,像一股东北农民夹带着酒气的酸菜饱嗝,刺激了一大批闪客的胃口,接着让所有人食欲大增。

  我想,那位东北淫(人),肯定经常到这家小饭馆瞎糊弄,跟翠花混得很熟,以至于称呼的时候直呼其名,连姓都省了,显得很亲热似的。不过东北人也很难说,嘴巴甜得腻人,张嘴就喊"哥",心里却狠得不行。

  雪村的这首歌写于1995年,那时候他的酸菜味怎么也飘不出来,犹如石沉大海。默默无闻六年之后,这首终于歌轰动了全国。如今,雪村在北京三里屯酒吧闲逛的时候,身后还带着经纪人。翠花和酸菜之所以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网络传播造成的。许多闪客将它制作成Flash MTV,下载者蜂拥而至,都是冲夹那股皮沟风味的"翠花"和"酸菜"而来的。

  目前,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关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首歌5个不同版本的Flash MTV:左撇子工作室刘立丰版,贝贝龙版,行走乾坤版,肥鸟版,签证改写版。签证版是很劣拙的模仿,因为它飘出来的不是酸菜味,而是大都市下水道的臭味,跟东北酸菜没什么关系。

  贝贝龙版和肥鸟版在技术上都不错,也充满了想象力,但过于现代化,缺少东北夹皮沟的土味。刘立丰版和行走乾坤版比较地道,基本上是写实的手法。看这两个Flash MTV,再加上雪村演唱时的东北土腔,一股东北农民夹着酒味的酸菜饱嗝扑鼻而来。

  只要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其他作者制作的Flash MTV中的肇事司机,都像是精明的南方人。看后给人一种感觉,好像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真的是在歌颂东北活雷锋似的。闪客们无疑都被那位海饮猛吞的、满嘴胡话的东北人糊弄住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行走乾坤制作的Flash MTV。作者似乎很清醒,对这首歌的理解也很到位。行走乾坤的Flash中那位肇事司机,就是一个东北人,戴着大皮帽,浓眉大眼,络腮胡子。我甚至疑心,救人的东北人和肇事司机是同一个人。他逃走之后又于心不忍,再赶来一架驴车,把老张送进了医院,缝了5针,好了,然后猛吃了老张一顿。酒醉饭饱之后,依然感到有点不满足,于是对店主翠花说:"上酸菜"。

  北大口味的变迁

  北大是这股"酸菜味"的始作俑者。我最早就是在北大新青年网站上听这首歌,并看了它Flash MTV。歌手雪村和Flash制作者之一的刘立丰,都是北大出身。最初传播这首歌的网站也是北大新青年,据说,一个晚上就有1000多人下载。还有大批分配到全国各地、并占据了平面媒体的北大学子,都在欢呼雀跃地介绍酸菜和翠花,一时间搞得风声水起。这正是,北大刮风外面三尺浪。南方一家著名的大报,用了两个整版大力推介这种新产品。可见,东北酸菜和翠花儿很对北大人的胃口。

  当年的北大人可不是这种胃口。那时候他们喜欢吃西餐,将德先生和赛先生涂上奶油,夹在切片面包里吃。碰上不对胃口的,他们就抹上具有消毒功能的日本芥末。像辜鸿铭那种不合时宜的人毕竟是少数。自从英美派入主北大之后,餐厅基本上被西餐垄断了。

  老一代北大人经常表现出一股正统的英美德绅士派头。北大哲学教授金岳霖就是这样,与中国农民的口味格格不入。他甚至连改朝换代了都不知道,还拄着文明棍,坐着黄包车,在北京街头到处溜达。要知道,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坐巴士,登自行车。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宽容,还请他到中南海聊天,陪他吃西餐。当然,这种宽容仅仅局限在老北大身上。在后来几十年的肠胃改造运动中,北大人的胃口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以至于他们吃中国土味,也好像很香似的。哲学教授冯友兰在文革期间,就迷上了当年中国特有的口味:火药味。还有一批口里吃着中国菜,心里想着英美餐的人,文革期间被送往湖北咸宁,北京郊区团结湖等地,接受肠胃改造。那都是一些连西餐味都闻不到的地方。在哪里,北大人和农民一样,吃红薯,吃红米饭和南瓜汤。

  最近十几年,北大人又开始怀念西餐了。但是,对于一个快要完全中国化的肠胃来说,一时还不能变得太快,得先来一点中西合璧的东西调节一下。因此,他们找到了一个最能代表中西合璧的地方――香港。只要是香港(或者台湾)的东西,他们都比较喜欢,会写点报刊专栏的香港台湾人都成了作家。香港人也渴望得到最高学府的青睐,一些掮客一样的商人兼文人,在京港两地来回穿梭。能弄到官位的弄官位,不行弄个小说家或者诗人头衔也行。

  在北大中文系里,中老年教授推崇金庸、董桥和李敖,金庸小说被他们弄成了20世纪文学经典,由最有名望的教授开讲座。有意思的是,金庸避开中文系,跟历史系粘上了。而年轻人喜欢周星驰、张曼玉、张学友;北大新青年网站的网页顶端写着《大话西游》的台词:"漫漫长夜,无心睡眠。"他们还善于用伯明翰学派的、麦克卢汉的观点分析金庸的小说;用德里达的、杰姆逊的、博德里亚尔的观点分析周星驰的电影。这真是地道的中西合璧!

  翠花,给北大上酸菜

  我不知道北大人为什么突然迷上了东北酸菜这种地道的土味。是不是跟北京学术界正在流行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念有关?我估计,老先生们是不会喜欢酸菜的。因为他们伤残的肠胃,让他们想起了咸宁干校,想起了团结湖,想起了曾经被酸菜折磨得得肠胃痉挛的日子。他们仔细品味了一下,觉得还是奶油温和,更适合老化了的肠胃。

  年轻一代不一样,他们一想起汉堡包和麦当劳就打饱嗝,没有东北土酸菜那么刺激,那么有新鲜感。所以,一个东北酸菜饱嗝就能让他们胃口大开。由于吃多了麦当劳,从而与薯条和可乐结下了冤仇,这也是人之常情。他们愤怒地抛弃吃剩的薯条和果酱,泼掉了柠檬汁,转身扑向了东北酸菜。于是,一股民族主义情绪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生理反映。他们有他们的肠胃理论,叫做对"全球化"口味的警惕和批判。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北大的肠胃正在茁壮地成长。

  "悦来饭店"的翠花不懂这些,她做小买卖,挣点小钱过日子。但不管怎么说,能得到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青睐,这是翠花的福分。

  -- 翠花,给北大上酸菜!
  -- 半价,别忘了加蚝油。

写于广州市龙口西路556号906室

老行者的话:为了方便大家看本文,老行者特别准备了一个文中提到的flash mtv供大家欣赏。请点击:

<A HREF="http://www.law-walker.net/music/677.swf" TARGET=_blank>《东北人都是活雷锋》</A>


<此贴子已经被老行者于2003-3-22 19:26:4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