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年代,大多年轻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有部分知识分子、文人墨客是自作主张,大胆相爱。
50-60年代初,除少数父母之命外,大多是“地下工作式”的偷偷摸摸地约会。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是“文革”时期,年轻人恋爱被视为非法、可耻,他们只能以“需要在一起谈工作”为借口才能谈恋爱,在情书上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最后也是“致革命的敬礼”。
80年代可以公开约会、看电影的恋爱方式,已被社会允许,人们不必大惊小怪。
90年代,恋人可以在电话中公开缠缠绵绵叙爱,近两年还出现了“电视速配”,男女在短短两小时内,可以问出五六十年代相恋一两年都不敢问的话……
社会为人性中最美好的恋爱交流,提供了越来越宽松、方便的环境,这是社会的进步。择偶标准:从“门当户对”到“多元化需求”30-40年代除少数知识分子以个人兴趣和审美为择偶标准,大多数人是以门当户对为条件。
50-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两性择偶条件主要是家庭成分即政治背景,因为“黑五类”、“狗崽子”,不仅影响自己,而且下一代招工、上学、工作都受影响,所以,工人、军人为女孩择偶的首选对象。
8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有了当代的第一批天之骄子时,大学文凭又成为年轻人择偶的首要条件。其次是身高,那时把1米7以下的男子叫“二等残废”。
90年代的姑娘,尽管对文凭、长相、门户也考虑,但对一个一穷二白,收入又没保障的小伙子,即使是大学生,也难动芳心,除非原来就有感情基础。姑娘们在男方的职业、收入可心的前提下,才看你的文化素养如何、身高及家庭状况。
女性家庭地位:从“屋里人”到“领导”
男人过去在家是以养家糊口为己任的,也就是外边的一切大事由男人一肩扛着,一般被妻子称为“掌柜”的。
女人只是生育儿女,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尽管生活担子不轻,尽管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女人不用为五斗米去外面拼搏。女人被丈夫称为“屋里人”、“贱内”、“孩子他妈”,被丈夫视为私有财产,失去原本的姓名。
而现在女人不单单是主内,也开始主外,丈夫开始呼妻子的小名。
男人担子相对减轻,一小部分收入由妻子挣得,同时男人的绝对权威性开始下降,有时男士不得不委屈下厨做点家务,但女人仍然是以贤妻良母为主职的,以职业为辅助的,如果两人事业都要发展,女性往往会主动放弃自己的事业,来支持丈夫,成全丈夫,因为夫荣妻贵的主体意识还占据着大多数女性的思想。
现在,女人工作上不让须眉,在家里也不再愿意全面牺牲。女人的这种觉醒,一方面大大减轻了男人养家糊口的重担和压力;另一方面女人的能干也让男人感到压力和苦恼,有时他们开玩笑称妻子为“我的领导”,妻子也公开地唤他“老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