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老行者之家-校园生活-高校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高校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作者:黄辉 阅读6605次 更新时间:2005-04-24

(摘要)

  高校教师与学生,其传统角色定位是上下不对等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笔者以为,正是教师与学生这种传统角色定位观念,影响了今天高等教育“教”与“学”的质量。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使得教学效果缺乏保障体制。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教师自下而上的仰视,让学习变成一种被动地吸收,这种机制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鼓励。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需要重新定位大学教师的角色,当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化为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时,教学质量就会有客观衡量标准,师生的平等交流才可能真正实现。从而从机制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 角色 定位

( 正 文 )

中国古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教师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角色和地位之高。“恩师”之称不绝于史,师道之尊严,于此可见一斑。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上自然存在着上下不对等的关系,教师居高临下地说教,学生或俯首或仰视地听教。这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视为理所当然。又有韩愈在《师说》中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让人将教师的职责与其角色地位误为同一,而更加确定了教师与学生的领路人与迷途者、传授者与接受者的上下不对等关系。

然而,正是教师与学生这种传统角色定位观念,影响了今天高等教育“教”与“学”的质量。

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使得教学效果缺乏保障体制。

当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时,担任大学教师就不是一件难事。在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关系决定了教学的主动性、任意性完全掌握在大学教师手中。大学教师可以单方面地决定教学的内容,可以单方面决定教学的方式,在高校教学中甚至可以单方面地决定考试的方式与成绩的给予。有了这一系列的“单方面”,大学教师就成了容易干的职业。虽然都说教师职业要干好不容易,但目前大家都相信当大学教师并不难,原因就在于这一系列的“单方面”。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如果进入社会,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机关,总得经历若干年的摸爬滚打,获得社会认可后,才能在单位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若进入高校,成为一名教师,则当其步上三尺讲台,即可居高临下地面对其工作对象,享受“终生为父”的尊严,享受这一系列“单方面”的主动权。如此一来,其教学效果就只能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天赋及责任心。

当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时,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就缺乏客观的标准。大学教师的高高在上,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公开评价变得诚惶诚恐,不得不担心教师可能利用其“单方面”的主动权让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另一方面,在这种不平等关系下,即使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作出客观评价,大学教师在“师道尊严”的观念下难免会有“学生懂什么”的不以为然。这种状况下,目前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通过其他教师的听课来决定。但这种不得已的评价方式也不科学。首先,教师的听课评估多是零星的,一次课上得好与一门课上得好不是同一个概念,更何况这一次课多数情况下是经过精心准备、有备而来的。其次,学生与教师的学识、背景基础、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以其他教师的角度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必然与从学生的角度评判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区别,一门让其他教师满意的课不一定会让学生满意,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其他教师。

当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时,教师职责的完成缺乏标准,只能指望教师的良心和责任感。常常听到大学生们抱怨,教师的讲义如圣贤书一般经久不变。甚至有笑话称,儿子与父亲上了同一所大学,儿子竟意外地发现父亲当年所作的笔记与自己的如出一辙,亦无可奈何。可见,如果“教”与“学”之间地位不平等,就无法对“教”进行客观有效的监督,就无法正确地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下,教师工作就只能靠良心或责任感的自我约束,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从另一方面也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类几十年如一日的课程讲义,在大学里可以生存,在社会上却没有市场,因为其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根本不考虑现实情况,更无法实现“知识就是生产力”的转换。

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教师自下而上的仰视,让学习变成一种被动地吸收,这种机制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鼓励。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上下不平等的,则这种互动就很难形成,只是自上而下的一边倒。传统的大学教育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传授——接受”式进行。这种角色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学生不敢轻易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质疑,更不敢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提意见,如一只只等待填充的“鸭子”,不管教师以什么方式传授什么内容,只是张大嘴接受。这样的不平等角色关系之下,教学难以实现互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被限制了。而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之下,如果学生有点新的想法或观点,或者认识与教师的传授不一致,师道尊严的观念会让学生有犯上的感觉,许多教师也会觉得被学生反驳或质疑很没面子。溯其根源,还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上下不对等的关系在作怪。

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需要重新定位大学教师的角色。

我国今天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已年满十八岁,从法律上说,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因此,他们有资格被人以成年人来平等地对待。今天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收费式的教育,甚至有人将高等教育当作一种产业来看待。即高等教育不再是过去那种国家对公民的一种优惠福利,而是公民用付费方式来求学。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殿堂,而应该是一个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当成年的公民用付费方式来高校求学,高校及高校教师就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其提供教育服务。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只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在收取费用之后应尽的义务。也就是说,大学教师是受雇的为成年求学者提供教育服务的工作人员,这才是大学教师的合理角色定位。

让大学教师从圣人的殿堂走下来,步入履行教育义务的场所,从高高在上的“终生为父”角色,降至与学生平起平坐,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肯定会让诸多的大学教师无法接受。但重新定位大学教师角色之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良心和责任感。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上下不平等的角色地位转化为平等的提供服务者与接受服务者的关系,才有可能从机制上解决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难题。

当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化为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时,高校教师工作评价有了客观标准。在服务行业中,我们推崇“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在大学教育服务中,这个观念也同样应该得到提倡。服务行业中,服务质量的高低不是服务提供者自己来做评判,而是要看顾客是否满意。大学教育中也一样,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再由教师或学校来评价,最客观的评判标准掌握在服务对象――学生的手中。确定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前面所提及的在教学方面的诸多“单方面”决定权就不可能由大学教师随心所欲地行使。大学教师必然需要按照学校的培养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准备教学方法。这样,作为大学教师不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必须学习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学习最新知识。重要的是,这些不仅是依靠大学教师个人的良心和责任感,而主要是取决于服务对象对服务者的满意程度。大学教师没有了“终生为父”的光环,就只能靠提供让学校、学生满意的教学效果来保住自己的“饭碗”。

当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化为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师生的平等交流才可能实现。明确了师生角色的关系,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就要改变。教学工作是一种教育服务工作,要以教育服务对象――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工作方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育体制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就能自然地实现,教师不再是只管知识的输出,而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输出知识后学生接受的效果上。课程教学就成了知识传授、相互沟通的途径,只有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方能做到教学相长。当大学教师意识到以学生为中心时,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其要做的是如何理解学生的新想法、新观点,采取或补充、或说明、或纠正等诸多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会认为学生的不同主张是在“犯上”。

当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化为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大学教师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者,而是将最新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专业前沿人士。意识到自己只是个教育服务者时,就会让高校教师产生危机感,过时的服务内容、过时的教育方式没有市场,无法让教育对象满意。角色的定位,迫使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创新。要让教育对象满意,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把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专业思考并加以研究。这样,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才会从机制上让几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处安身。其结果是,学生不再是咀嚼陈年过时的“老知识”,教师也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书虫”,其教学内容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将最新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必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威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高校教师尤其重要,其肩负着教育环节的最后一道工序,学生是在他们的最后塑造下步入社会的。不对高校教师进行重新定位,就无法从今天高校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状况下摆脱出来,不对高校教师重新定位,就无法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有效的机制。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高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但要从最根本、最基础的观念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