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老行者之家-校园生活-当年鏖战急——我的北大法学考研经历及感想

当年鏖战急——我的北大法学考研经历及感想

作者:mnlsmdj 阅读11198次 更新时间:2005-05-23


【题解】毛主席诗词《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背景: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3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2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在我动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我是否会最终被录取,管他呢,毕竟,对于考研,我付出了这么多,因此,无论结果怎样,我都是有资格回忆的。就谨以这篇小文章,献给我那单纯而充实的考研生活,当作告别考研,走向新的生活的里程碑吧。(呵呵,写到这里就停笔了,直到05年5月16日)

这些天终于写完了毕业论文,又可以松口气了。先说说我个人的情况吧,我是北大法学院01级应届本科毕业生,05年考入北大法学院读研,专业是经济法,初试分数是354,分别是英语65,政治82,综合A102,综合B105,经济法专业第14(计划录15个人,后实际录取16个),复试发挥不错,最后总成绩是经济法专业第7。我这篇小文章一方面会讲一讲有关北大法学院考研的事,另外也是对整个大学生活做个回忆,大家挑着看吧。

一、 我的大学经历和为什么考研

对于我这样一个应试教育培养的高手来说,考试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01年高考,我以省文科第3名的成绩(本好汉再提一次当年勇,大家勿怪)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当时我对法律的理解也就是法律是个热门专业,还有,与经济学、管理学相比,它不用我学数学。

刚上大一,我倒并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沉浸在QQ聊天和网游之中,而是马上开始研究下一步的去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1,出国。学文科的出国难,学法律的出国更难,JD我是读不起的,去读个LLM吧,又觉得LLM现在国内满大街跑了,投入产出比太低,不值。2,考研。大一时我就被告知,就算是北大法学院的本科生,考研也是十分困难的。北大,一个吸引人眼球的牌子,跟这两个汉字一沾边,什么鸡毛蒜皮的事也能炒热。法学,虽然从我同学找工作的角度来看,学法律的找工作可能还不如一个学英语的或者学国际政治的,一个小律师每个月也就是2000元的工资,但大家都相信“前途是光明的”,看到的都是腰缠万贯的大律师。再说,全国那么多学法律的,哪个有点实力(此处有实力的人,我认为包括:第一,高考离北大等名校就差几分又不甘心堕落的;第二,高考时虽然成绩一般,但适应大学的学习,在大学里学得很好的;第三,山东、河南、江苏、湖北等教育大省,高考时出不来,一直打算用考研的方式出来的;第四,已经毕业了好几年,但觉得确实有读个研究生的必要或者实在在原单位混不下去,只有通过上研开辟新天地的人,对他们而言已没有退路,因此也很有竞争力;第五,已经考了好几年,具备成为考研界“风清扬”水平的人;第六,其他,比如虽然大学学得并不好,但就是对法学、对北大感兴趣,并能持之以恒的)不对北大、人大几个名校动心。因此,每年愿为法律竞折腰的英雄是不少的。因此,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使北大法学院成了考研的大热门。因此,只有在大学里也要学得很刻苦才可能考上,而这对刚上大一又不愿重新塌塌实实坐在书桌前的我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3,就业。按理说,本科毕业出去工作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此,我最早选择的是出去工作。我当时的打算是:大二开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习经济学双学位项目,并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样下来,应该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

按照这个计划,我大一时参加了北大的校学生会。但随着我在校学生会的工作的深度的增加,我却对大学的社团活动产生了质疑。学生会按理说是学生们自发地为全体同学工作的地方,而我却发现,学生会一群学生干部基本上都是在一个个通过关系建立小圈子里活动,彼此争名夺利、勾心斗角,进入这个圈子的人,即使只会吃吃喝喝,只会打CS,即使学得一塌糊涂,但各种称号什么的好处也少不了他;没进入这个圈子的人,即使整天去干一些民工干的活,也不会被他们记住。(这些我现在看得麻木了,也不觉得恶心了,不过,大家记注,当时我可才大一,接受的一直都是书本上的教育,书本上可没说这些事)。大一下学期,我被拉入一个竞选班子,要帮一个人竞选校学生会的副主席,到这里面,我才真正发现学生会是多么能暴露一个人的劣根性(我不是什么圣人,但基本的道德水准还是有的),虽然我帮的那个人成功当选了副主席,还给了我一个副部长的位置,但我只干了几周,就以大二要学习双学位,学习压力大为由下岗回家了。

这样,我在大二,断绝了社团活动,开始了同时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双学位的任务中(还是与书本打交道省心)。上了经济学双学位之后,面对让我头疼的经济数学,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曾经是一个文科生,就是为了逃避数学的折磨才学习法律的(经济中心的经济学双学位对数学的要求,客观来讲,并不高,但我的数学天赋有限,又只能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学习——毕竟是辅修的学科嘛,因此觉得它很难)。最后,我把经济学双学位改为经济学辅修(双学位要求48学分,辅修只要求32学分,而且很难的计量经济学不用学,当然,在我考上研之后,我又把辅修转为双学位了,上研究生的时候再慢慢学吧)。与此同时,老爸来北京开会,顺便来学校看看我,动员我读个研。本孝子向来以不让父母失望为做人原则。(周总理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我就只能是“为家父”了,惭愧啊)这样,我决定,还是用心读法学院的书,上法学院的研吧。

法学院以前一直是保15个人读研的,今年一下子保送了20个,还有外校保送也有20个左右。不过这些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因为我的成绩跟前20根本就不沾边。法学院里比较盛行的是上课认真做笔记,考前突击背笔记的学习方法。这些我全都不在行:我经常逃课,在寝室里过滋润日子,“躲进寝室成一统,管它债权与刑诉”;上课也经常因为200人左右(法学院本科生150多人,含体育、文艺特长生20余人,还有留学生30人左右,还有数量不定的旁听的人)挤在一个教室里热得睡觉,教材经常被口水泡变形(对不起,有点恶心);就算记了笔记,又因为字迹潦草,连自己都看不懂;考试前,好不容易从一位学习认真又心地善良又PP(在我接触的北大本科同学里,这三样能合在一起的可不多)的女同学那里借来复印,但又因为不是自己劳动成果而使记忆、理解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保研对我来说,真是水中月,镜中花……,算了,还是考研吧(对于我这样的男生而言,比较适合打一场考研持久战。我认为,在短期记忆方面,男生确实不如女生,我们01级保研20人,其中19人是女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下面谈谈我为什么考研。

第一,我的性格使然。我这个人并不是一个不爱说话只爱看书的人。但是,还是与书本打交道更让我觉得舒服,即使与人打交道,我也是喜欢与老师(我认为真正有学问有人品的老师)和同学(不是那些学生官僚)打交道。我喜欢一种清闲单纯的生活方式,对大学期间懒散而自由的生活十分喜欢,因此,我还是想通过读研、读博,一致争取一个在一个大学当老师来实现这个梦想。

第二,我的人生定位。上面刚刚提了,我的人生定位是一个学者,也就是大学教师。当大学教师有不少好处,一是清闲,每周只有几堂课,每年还有假期;二是待遇好,即使不出去兼职,也可以保证基本生活;三是,当法律系的老师,想兼职的话,很容易找到案源,赚些钱补贴家用;四是风险小,大学教师没有律师那样的商业风险,也不用天天费力挖案源,也不像公务员那样整天要合计自己下一步要当什么官(比起当官,当教授可是一个非竞争性职务了,一个处长只有一个人当,这次没当上就要再等5年了,两次机会错过,这辈子就别想当什么了,而大学教授每年都可以评,不是你当上我就当不上了)。因此,我是想在学校里继续读书的。

第三,发挥我的考试能力,扬长避短。管理学上有个“晕轮效应”,是说看到一个人(包括自己)一方面好,往往推论这个人各方面都好。很多北大本科生都因此觉得自己高考成功就觉得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强,因此很狂。但我知道,我真正的强项只在读书、考试,别的都不行。要我出去工作,可能会是一个蹩脚的律师或者是一个吃共产党白饭的小公务员,可我了解自己,我是能在现在这个整体很浮躁的社会里,安下心来读书的人,而与很多安下心来读书又考不上北大的人相比,我又有很强的应试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低级的能力,大家对它都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缺了它,在现在的中国还真没办法混。很幸运,我既能安下心来读书,又具备很好的应试能力。(看书和考试有很大部分重合,但也不完全一样,考研既然是考试,考试能力自然很关键,很多天天看书不研究考试的人就在这方面吃了亏,下面我会论及这方面)。

顺便提一下,虽然我自己是北大的本科生,但我十分看不惯一种在北大本科生中流行的说法,说是外面考进来的研究生素质比不上本科生。我认为,这种说法就算在理工科研究生里适用,对文科硕士是不适用的。首先,高考检验的是高中时的学习成果,考研检验的是大学的学习成果,两种考试检验的阶段不同。一个人不能总拿自己曾经的辉煌来过生活,不能因为自己的祖上是阔过的就论证自己是个贵族。如果一个北大本科生考不上本校的研,只能证明他在大学堕落了。第二,考研要求的应试能力很高了,可再高,也比不上高考。高考才是全国范围内对应试能力最大的检测。一个北大本科生,只不过证明其应试能力已经高到全省前几名了,不代表这个人在其他方面就优秀,就应当是个“成功人士”。因此,一个北大本科生认为外校考进来的文科研究生只是应试能力强,素质就是比自己低的,不是无知,就是无耻,只是“百步笑五十步”。当然,对理工科而言,由于很多学得好的人已经出国了,这话还可以再讨论。

第四,家里的希望。因为高考考得很好,父母都很自豪。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上研来提高自己,父母自然也希望我更上一层楼。而家里也确实也不用我毕业就工作来补贴家用,因此,作儿子的我也就准备满足父母这个愿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呵呵)。

第五,当然,也有和别人攀比的想法。我的高中同学很多也都读了研,虽然我也明白高中时学得比他们好不一定这辈子就比他们好的道理,可我还是觉得得上个研究生,这样回学校也好意思见老师。

下面我想谈谈几种常见的考研目的,批判一下。

有的人,自己没有什么目标,只是跟风,看别人考研也准备考研。考研的人,至少也应有20岁了,是成年人了,必须清楚自己的半斤八两。如果只是跟风考研,一方面很可能半途而废,耽误自己找工作的时间,一方面,也平白给自己增添了很大的痛苦,即使坚持到了最后,也有很大的可能去给别人当分母。尤其是一些家里条件不太好的同学,完全可以先工作,等积累一定条件后,确实觉得有必要考的再考。

有的人考研,就是为了上北大。北大人,这个牌子确实很诱人,我高考时就是梦想成为北大学生而不断鞭策自己,考研时又是梦想成为北大研究生而不断努力。但是,单纯的为考北大而考北大,是不切实际的。首先,亚里士多德(是他吧,要么就是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得到自己应得的才是正义。而每个人对读书的兴趣、应试能力、肯付出的努力各有不同,大家一定不能生活在幻想中,要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各方面,只有觉得自己愿意为考研作出巨大的牺牲,甚至考好几年的准备才可以开始。其次,北大竞争激烈,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吊死在这棵树上,但如果你考其他一些名牌大学,则可能一举成功,而这些大学在社会看来,其法学可能不比北大差,找起工作来不起北大难,甚至更容易。再次,说实话,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北大也不再是大家都仰慕的、在蔡元培先生当校长时的北大了。当然,在北大,肯埋头作学问、塌实肯干的人永远不会没有。

有的人,上研的目的就是能找个更好的工作。一方面,研究生就业也困难,甚至可能还不如本科生,早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了。另一方面,即使为了找工作考研,也最好能换个地方。大多数需要研究生的工作岗位就需要是一个研究生的文凭就可以,不一定非得是北大的。

还有的人,只因为去年考北大或某名牌大学差了一点分,就一定再考一年,认为上一年自己只是练练兵,没当回事都能只差这么一点,这回自己认真来一年还不轻松吗?错了,我见过不少人这样又复习了一年,可考试无常,第二年考的分可能比第一年还低。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说是考试无常,因为法律考试是纯文科考试,北大法学院的题全是简答、论述或者案例,你答的究竟符合老师的标准与否只有上帝和老师自己知道,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把握的。因此,即使你第一年随便看了几本书,也能考330,不代表你聪明,只不过代表你运气好;而第二年,你努力了一年也只考了300多一点,并不是你不努力或者变笨,只能说你运气背。另一方面,就是可能你因为觉得自己有了一些基础,不再像第一年那样投入了,而文科的东西是进难退快,几个月不看,当时记得倒背如流的知识也可能忘光(我从考上到现在两个月没看书,全忘了,真应了张三丰的名言:学就是为了忘。)还有一点,对复习第二年的朋友很有杀伤力,这就是:每个人复习都有自己的局限,也就是,第一遍看书时看的范围,第二遍,乃至第n遍都会再看,而当时忽略的东西,很可能再也不看了。因此,有的人,基本只看自己第一年复习的东西,很少补充新材料。因此,除非有信心打破复习的这种局限性,千万不要比照自己第一年差的几分,认为自己只要第二年再学这几分就够了。当然,确实因为临场发挥不好而没有考上或者差在10分以内的同学,他们是具备冲刺北大的实力的,应该再试一次。

二、 考研的用书和各科的复习

北大04、05年的考试方式不变,即初试无论你报的是什么专业,考的卷子都一样,即A卷有宪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B卷有法理学、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因此一共有10科,号称10项全能。你报的专业到复试时,通过复试的笔试和面试再加以考察。作为一个通过这种形式考试的学生,我不想评价这种考试的优劣。只简单的说说我用了什么书吧。

我只说我个人用的,自己觉得比较好的书,大家还要找符合自己风格的书。还有,考研辅导班上(今年好像由英华办了,换汤不换药,搞法律的真能钻法律的空子,叫我说什么好),老师是会推荐一些书的,但很多书我觉得不如我自己的更能针对考研。老师推荐的那些书,考研网上有,大家自己找一下。

我的用书:

宪法——周叶中那本红皮。王磊可能好几年不出宪法题了,现在的命题老师应该是张千帆,因此以前只靠一本《宪法的司法化》就能应付考试的时代结束了。张千帆自己也出了本书,叫《宪法学原理》吧,但好像和考研要求的风格不太一样,我自己用的还是周叶中的书。还有,宪法一有风吹草动,大家最好还是注意一下,我就准备了04年修宪专题来对付。今年的“人权入宪”也被我压上了。

行政法——我用的是姜明安的自考行政法教材。这一本就够了。姜老师的大红皮行政法刚出了第2版,大家应该看看。行政法最重要的是那几个成文的法,如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对行政法新出的部门法,大家应该认真准备。例如今年我就对《行政许可法》做了专题总结,做案例分析时用到了一部分。今年新出台的《公务员法》等大家也该注意。

刑法——陈兴良的《规范刑法学》,一是这本书的总论写的比双杨那本深,二是分论也比较新,三是陈兴良老师对考研命题的影响力显然超过杨敦先老师(杨春洗老师已不幸仙逝)。综上三点,我没有用双杨的《中国刑法论》,而是用了《规范刑法学》。还有,刑法一定要学会给自己找重点罪名看,挑20-30个就够了,谁也不可能把400多罪名都整明白吧。

刑事诉讼法——汪建成的书。上辅导班的时候,汪建成老师说自己要去耶鲁大学当一年访问学者,但我还是用他的书当基本教材。那本书短小精悍,我很喜欢。但如再补充一些政法大学出的刑事诉讼法教材(政法的刑事诉讼法是现在的NO1,教材也非常全)的资料就更好了。但是,从这几年命题的风格来看,做北大的刑事诉讼法试题,单纯靠教材肯定不行,一定要补充一些论文和前沿问题才行。我就用了陈瑞华老师的书,对今年出的“检察官的诉讼地位”和刑讯逼供的题答得很顺手。当然,大家又不能仅仅守着陈瑞华的书。我的复习对策是,上一些比较好的学术网站看一看,对刑事诉讼法的热点问题(如我国刑事诉讼法几项基本制度的完善问题、证人的保护问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超期羁押的对策等等)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分为20-30专题,每个专题可以收集一篇你认为比较好的论文(不一定是北大的),记住要点,在对照陈老师的基本理论,加以润色。这样,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基本就逃不出你压的范围了。

国际法——白桂梅的人大远程教育的《国际法》。关于白老师,我上辅导班的时候听说,她04年最后给大家讲了40个知识点,一个也没有考到。这证明了北大的老师确实只是给你进行法学的辅导,而不是考研的辅导,是不可能漏题的。因此,寄希望于辅导班漏题的人是不可能的。05年,她也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但我都觉得不好:王铁崖的书,我觉得晦涩难懂,知识点不连贯,而且一些理论有空白,比如说近年一些题完全找不到答案;端木正的国际法我也有,但我只是把它当作参考书,而没有细看。白桂梅老师编的人大远程教育的《国际法》则简明易懂,知识点都很明确的列了出来。当然,准备国际法必须有对国际政治的敏感度,今年的“联合国宪章的修改程序”就与联合国改革,小日本要入常有关,可惜我没有想到。

民法——魏振瀛的《民法》,我还补充了人大王利明的《民法》。

民事诉讼法——潘剑锋的《民事诉讼原理》就够了。潘老师的考题基本不离书。

法理学——周旺生的蓝宝书,一本也就够了。但至于像今年的“论述在中国建立判例法制度对法制建设的特殊重大意义”这类的题,一方面应该好好把握蓝宝书上关于两大法系区别这一部分,另一方面还应该看看北大其他一些法理学老师的专著、论文。

经济法——经济法是非常不好把握的。我在对北大04年考研试题的分析中认为,北大的经济法仅限于经济法总论、财政税收法、企业公司法、金融法和竞争法。现在看,这个论断还是成立的。我在初试之前用的书是杨紫煊的《经济法》、盛杰民刘剑文合著的自考教材《经济法》、甘培忠的《企业与公司法》、张守文的《税法原理》和吴志攀的《金融法概论》。原以为准备得非常充分了,可考试时一看到“我国公司法的商业判断规则”和“何谓税收优先权制度”,当时我就觉得花在经济法上的时间白费了。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我一方面全面更新装备,又买了刘剑文的《财政税收法学》、朱崇实的《金融法》、种明钊的《竞争法》、刘剑文的《税法基本理论》和人大版的经济法(第2版),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张守文的《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同时针对经济法不仅考察教材(或者说是不考察教材)的特点,我又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期刊网上收集了大量有关经济法的热点论文。通过对教材和论文的双重把握,我的复试还不错。我的经历说明:对经济法来说,考研的人必须准备论文来应对。

国际经济法——邵景春远程教育的《国际经济法》、陈安的红白皮的《国际经济法》和司法考试指定教材中的国际经济法部分、王慧老师的《国际私法》。与经济法一样,国际经济法也是这两年才纳入考研范围,大家对它都不好把握。我也在它身上下了很大功夫。

当然,以上很多科我只列了一本书,并不代表我只看了这一本或只有这一本,只能说我认为这一本是最好的(只对考研而言),我还参考了大量其他的书,但仅仅是“参考”。

三、 个人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只是把自己的谈一谈,大家随便看看,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吧。还有,一个人如果考试成功,他可能会把他所用的所有方法都认为是使其成功的因素,换言之,他可能分不清哪些是好方法,哪些是效率低下、收效甚微的笨方法。例如现在的我,就不好认为我的哪些方法是不科学的,大家一定要鉴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虽然我很早就决定考研了,可认认真真看起书也就是从大三下学期三月开始的吧(之前收集整理大量的资料),三月、四月、五月,整整三个月,我的感觉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花了5、6天看了宪法,觉得记得差不多了,又开始看刑法,等刑法看得差不多了,可发现宪法的东西全都忘了。复习的效率也很低下,那几个月,我一共才复习了宪法、刑法、国际法三科,就算期末考试时还复习了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那也才是四科(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对05年考研只是“国际经济法”一科的内容),对法理、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我连书都没有摸过。我的基础本来就不好(大一、大二、大三上学期比较懒散,自习室都很少去,大二下学习又因为“非典”回了家,相当于度假了),这样下去能行吗?我经常问自己。

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转机就发生在国际私法课堂上。我们的国际私法老师是王慧,王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份国际私法应知应会内容,上面非常详细的罗列了国际私法上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当然,只有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为了背诵方便,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内容都整理了出来。后来,这份资料在法学院基本人手一份。有的同学开玩笑跟我说,我要是肯下工夫把每科都整理成这种形式,那考研还不是a piece of cake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在暑假回家和回北京参加考研辅导班的这段时间(前后大约3个月,另外,我还不断不定期的整理新内容添加进来)里,真就把各科整理成了复习题的形式(唯一的例外是民法,民法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复习方式,知识点太多了,没法完全展开)。我这么做是基于以下一些“理论”:

1,我收集整理的复习题包括:(1)我从各种途径收集的北大老师出的复习范围,比如远程教育那套书,书后都有一个复习范围,把每章的重点内容变成问题的形式提问,我把这些题的答案都整理了出来,再比如,北大法学院主页上有精品课程,老师也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这些题也是非常好的复习题;(2)还有北大历年的考研题,有些考研题,我认为还有再出一次的可能,也将它们整理了出来;(3)还有其他一些大学的历年考研题,有的非常经典,给人另一种不同的启示:原来这个地方可以这么命题啊!我也把这些题精选了一部分作为我的复习题,对照书本整理了答案。(4)其他一些法学考试的试题,比如法律硕士考试、自学考试。(5)我看书的时候,觉得有必要整理成答题语言或专项总结的地方。

2,之所以费这么大劲,要把书上的话整理成答题语言,是因为我认为:看书和考试并不能等同。一个人可能看了很多书,但如果他没有从答题的角度来整理自己的语言的话,一旦他答起题来,很可能还不如看的书不如他多、不如他深,但对考试比较有研究的人。而且,越是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你手里有一本自己整理的复习题,背起来会非常的快(我就是这样的,最后两、三个月,我把自己的笔记背了不下十遍,在短期内加深了印象)。另外,老师的命题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可能也会借鉴以上我说的复习题范围,因此,这样整理复习题,也是给自己压题。(事实证明,我的压题还是比较成功的,A卷10道题我给自己整理出了7道题,并在考试前都看了1遍)

3,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两本以上的书整个在一份复习题笔记之中,更简明,更容易让人产生信心。比如说,税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张守文认为有3点,刘剑文认为有4点,我的笔记谁也别得罪,就把两者的观点给融合了。否则,一会看张守文的书,一会再看刘剑文的书,肯定会造成观点打架,最后可能哪一个也没有记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笔记的主干是我用的基本教材上的内容,我还可以把大量参考书上的资料补充进来(我的笔记是电子版,因为要不断修改、添加,我也没有把它打印出来),这样下来,我的笔记可以说既融合了各家不同的观点,也融合了好几本书的精华(当然,基本教材有论述的地方依基本教材,没有的空白点用参考书补充),可以说是非常全了。

4,为了破除我在上文提到的复习局限性问题,我不断地补充新材料,比如我看书的时候又发现了某个知识点应当总结而没有总结,我会立即把把整理在笔记上。这样,每天都会有新鲜血液输入我的笔记,我的笔记就有生命了,而不再故步自封。这样做,也会促使我带着问题看书。

除了用整理复习题的形式来复习和冲刺外,我还为自己制作了试题分布来指导自己复习重点。北大考研要求十多本书,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我是没有办法面面俱到的复习的。因此,我想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方法——做试题分布。具体而言,首先我会把各科试题收集整理全,然后再把教材的目录整理出来,然后,把历年试题由从近到远的顺序分别编入教材每一章乃至每一节的目录下,这样,每本书的重点章节就一目了然了。到冲刺的时候,我就是只复习这些重点章节里的复习题的。考研嘛,本来就是一个放弃的艺术。一方面,你要学会放弃,一页书都不敢不看肯定是不行的,要放弃;但这种放弃不能是瞎放弃,只能是有艺术的放弃,必须在真正了解哪些是老师热衷命题的章节,哪些是老师根本就不理的章节后才作出取舍。

还有,大家不要忽视了案例分析题的训练。北大法学考研里出过案例分析的科目有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等,很多人天天看书,缺乏对案例分析的训练。而案例分析实际上与司法考试要求的案例分析比较近,一方面要求你具备基本的法学知识,另一方面,你必须掌握很细的法条。而很多考研的同学热衷于各种理论,对法条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案例分析上栽了跟头。而案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先不说什么学以致用,单在考研里案例能占60-70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案例分析当作一个大工程来抓,一方面多看法条,一方面,最好参考一本司法考试的案例书,学习上面的分析方法和答题语言,我用的是张能宝的书。(当然,我的今年的刑法案例算是完了,答得一塌糊涂,现在一提,眼泪都哗啦啦的。)

除了学习,大家要学会放松。天天在书桌前背书,反复与自己的遗忘曲线作斗争是很痛苦的。大家应该学会奖励自己。比如说,学习累了可以出去转几圈,一周去某个喜欢的地方远游一次等等。但不推荐男同学打游戏,打游戏这东西,既不休息脑子,还累眼睛,我们需要的是户外的新鲜空气。到了一定时期,好像是“复习疲劳期”吧,有的人就是学不进去。比如我在11月初和12月初各有一周左右,就是不想学习了。怎么办?那只好放纵自己了。11月初的那几天,我发现自己好像在学校学不下去了,于是就买张火车票,背着电脑和一些书回了家,在家里的感觉很温馨,好像又回到了高考的时候,我又能看书了。可到了12月,随着考试的临近,我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复习计划远没有完成(这是我的一个毛病,永远完成不了自己的计划,可能是我的计划太僵硬了吧,再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啊),我又有点闹心了,于是我就在老家到处游走,天天出去转,这样转了1周,就又能回到桌前看书了。我没有好的方法来克制自己“复习疲劳期”的到来,干脆就放纵一下自己。过了那几天,人也就可以看书了。而且,也正是那几天的悠闲,让我觉得考研也不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有美好的时光可以回忆。

四、 复试

1, 我的专业选择——经济法

11月考研报名的时候,我填报的志愿就是经济法。当时报经济法的原因:一是自己比较了近两、三年的法学硕士入学成绩,在比较热门的国际经济法、民商法和经济法中,经济法是相对好考的(具体数字不列举了),尽管相差的并不大,但我还是更愿意求稳;二是北大经济法是国家重点学科(经济法有两个重点学科,一是北京大学,二是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会会长吴志攀(他现在仍是经济法学会会长,尽管他往往带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生)、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守文教授(他当选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现任北大法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人长得帅,前途无量)、财税法学会会长刘剑文教授以及其他一批国内知名学者都在北大笔耕不辍,从我以后想投身学术的角度来说,北大经济法可以说是完美的选择了;三是经济法属于新兴学科,并不像传统的民法、刑法那样很难搞出新成果,同学也都认为,经济法的论文算是好写的,同时,经济法又不完全属于理论学科,在具备比较好的理论功底之后,出去搞些兼职并不困难。因此,经济法是对我这样一个既对理论感兴趣,又愿意学以致用的人的不错的选择。最后,经济法招的人也不少,原计划招15个,后扩招1个。

我报志愿的时候曾对民商和国际经济法都动过心,不过最后仍选择了经济法。民商也是既有理论又有实务操作的学科,也是考研的大热门。但一方面,民商经过长期的发展,理论相当完备,后学者想再搞出些名堂恐怕很难,而实务上,我更对公司法、金融法之类的实务更感兴趣。而北大的民商在学术实力上也确实不如人民大学等老牌民商强校。这些使我最终没有选择民商法。国际经济法也是考研的大热门,但是考研招的人实在太少,一共才招6个(后扩招1个),而且从考研、保送两方面考虑,国际经济法共招13个,其中本校保送3个,外校保送3个,考研计划招6个,后招7个。这样,很明显看出,北大的国际经济法的老师喜欢的是保研(本校加外校)的人。(经济法则共招18人,其中本校保送1个,外校保送1个,考研招16个,呵呵,证明经济法的老师更偏爱考研的人),而且国际经济法可能对英语的较高的要求,这点我也不行。

等到初试成绩出来后,北大法学院又给每个上线的人一次再报名的机会,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经济法。

补充一点,经济法今年的初试成绩让我大跌眼镜,举个例子,整个大排名的前2名报的都是经济法,前10名有4个人报的是经济法,我的成绩在民商排第10(招19个人,后扩1个),在经济法却排倒第2(第14,招15个,后扩1个)。可见经济法今年一改往常不如民商、国经的势头,大大热了一把。这势头能否持续下去,我可说不好。

2, 复试笔试和面试经历

北大今年招70多一点的研究生,有90多人来参加复试。可见,复试的发挥还是很重要的。我在3月7号晚上知道了自己的初试成绩,估计自己能参加复试了,于是从3月8号到4月26号复试前,我又兢兢业业的看了二十天书。(寒假过年和2月底回到北京时,我根本就没有心思看书,把初试背的基本都扔了)

复试与初试不一样,初试强调的是你知识的全面,因此没有太偏的题(除了经济法和刑事诉讼法外,你可以不看论文),而复试则考察你对你所报的专业的理解深度,因此不看论文是不行的。经济法复试笔试题是:

1, 经济法学理论创新及其对法学研究的意义。(25)
2, 比较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与公司法的异同。(12)
3, 如何判断公司董事是否履行了注意义务。(12)
4, 从财税法原理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税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18)
5, 知识经济与规模经济对反垄断法市场支配地位理论的新思路。(18)
6,案例分析。你是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了股票上市而制造假账,有关中介机构都明知此事,其中就包括某律师事务所。股票发行1年后被证监会发现。假如:(1)你并没有直接参与制造假账,你是否会承担责任?如果是,承担的是何种责任?(2)证监会对已经发行的股票会采取什么措施?(3)投资者因为虚假陈述行为而受损,要求赔偿,试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简要分析。(15)

这些题(除了案例),都是经济法理论上的热点,与博士入学考试题相比,也没有老师鲜明的个性,我因为准备了大量论文来应对复试,因此感觉答得很顺手。

复试面试的形式:每人不超过15分钟(实际上好像10分钟都是长的,进去后先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从一堆题里抽出2道题,不许准备,直接回答,答完后,老师可能对题进行补充提问(尤其老师研究的方向与那道题有关),当然,也可能不问了。如果抽的两道题中有不会的,可再抽1题,但打分的老师会给你扣些分。我抽到的面试题:1,银行对存款人的保护。2,最高额担保的含义。可以说,我抽到的题还真是挺简单的,答得也比较顺利。相比之下,有的同学抽到的是“外国公司职工民主管理模式”,有的是“计划和计划法的关系”、有的是“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区别”,有的是“中介组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我当时就想,如果我抽的是这些题的话,那我可就算完了。

3, 英语听力加试

05年考研初试英语中取消了听力,改为由各大学在复试中进行,北大也因此修改了复试规则:初试500分,占录取总成绩的70%;复试笔试占录取总成绩的20%,复试面试占10%。这三项加起来已经是100%。但英语再占3分,也就是说,录取总成绩是103分。可以说,听力到复试进行实际是对听力能力要求的退步,因为各个大学恐怕是不愿到复试阶段用英语听力来淘汰学生的(大家过关斩将的到了这个地步,容易吗!)。因此,听力的内容很简单,语速也就是高中时练听力时的说话速度,题型也不是填空等主观题,全都是选择题,一共是30题,这样比较方面计算成绩。还有,没有听力不及格取消录取资格等说法。

结语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伟人当时的感觉,我无法完全了解,但这句话也“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正是“当年鏖战急”,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曾经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毅力,正如毛主席和红四军在当时也被江西军阀拦截和追击,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但是,这一切,只要你咬紧牙关,终将过去。你也会像现在的我一样,回忆当年奋斗的情形,感到即使当年看起来十分危及的情形,比如“弹洞前村壁”,在现在看来,只能是“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了。愿大家如愿!

<此贴子已经被老行者于2005-5-28 8:38:0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