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老行者之家-校园生活-聚焦:“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

聚焦:“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

作者:杨爱新/周筱贇/优游/骆爽 阅读5298次 更新时间:2006-03-29

在北大未名湖畔读书是很多学子的梦想

原帖----“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 (转自北大一塌糊涂)
作者:北大某学生
我来这里不久,便发现这里热火朝天的讨论一个伪问题。
    所谓的大学地位的问题。
    我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是最无聊、最没有意义的一个问题。
    我是1997年从北大毕业的,我告诉大家:
    那年,我们系毕业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99%都是废物。
    考上北大,考上清华,真的没什么可骄傲的。
    我认识很多北大校友现在混得都掺不忍睹。这些人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计也成问题。
    我说北大烂,不是说别的学校不烂。整个中国大学都烂透了。那些SCI论文多数只有统计学意义,许多大学真相大家根本就不清楚。
    现在大家应该讨论的是自救问题。。包括北大清华毕业的也要考虑这个问题。
    否则一毕业甚至有可能沦落为跟民工差不多的地位。(好象工资比民工高一些,实际上跟民工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这样的例子我这里就有很多)。

    关于这些问题,我写了《走出智商迷信》等一系列文章,有的已发布。
    我希望这里成为大家探讨出路,探讨真问题的场所。
    而不是无聊吵闹伪问题的场所。
    那样的话,在这里纯粹是浪费时间。
    我毕业已经七年了。可以说,我可以用纵向的眼光来观察北大毕业生究竟混得怎样这个问题。答案是:很差,真的很差。
    我们到底丢掉了什么?
    回想在我们之前80年代的老北大生,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的东西我们并没有。
    这种东西叫“精神”,叫“境界”,我越来越发现,丢掉了这个东西的北大毕业生就完蛋了,除了顶着个牌子之外没有什么特色而言。
    在境界之外,北大人的谋生能力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比优势也并不明显。
    所以,北大大批量的生产废物不足为奇。。
    所以,北大人应该好好想想自救的问题了。
    如果还在那里自大,毕业后会吞下苦果。
    PS:我告诉大家。我来到这里很气愤。
    这里废物云集,蠢人云集,而且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这很危险。
    我的许多言辞可能比较激烈。。
    但对于浮躁的人会有好处。
    本来,废物是个很主观的说法,是一种感觉,但很多人都纠缠于这个概念,我不妨多说几句。
    对于国家而言,能力低下,缺乏创造能力的是废物。
    对于社会而言,自私愚钝,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废物。
    对于个体而言,缺乏境界,生活委琐,营营苟苟的人是废物。
    对于个体而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顽固迂腐的人是废物。对于个体而言,缺乏信仰,浑浑噩噩的人是废物。
    对于大学生而言,去做毫无创造性的工作,做民工一般的工作是废物。
    对于大毕生(注:可能是北大毕业生)而言,缺乏以上任何一条都是废物。
    对于国家而言,能力低下,缺乏创造能力的是废物。
    对于社会而言,自私愚钝,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废物。
    对于个体而言,缺乏境界,生活委琐,营营苟苟的人是废物。
    对于个体而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顽固迂腐的人是废物。对于个体而言,缺乏信仰,浑浑噩噩的人是废物。
    对于大学生而言,去做毫无创造性的工作,做民工一般的工作是废物。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要去废物,因此:
    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实事;独立思考,追求生活的真实意义;为了信仰而活着,而不是把活着当信仰。
    谨以此文自警!
=============================================================

一个帖子引起的话题

 不久前,一篇名为《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的帖子在网上广为传播。该帖子的大意是:“我是1997年从北大毕业的。我想告诉大家:那年,我们系毕业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99%都是废物……我认识很多北大校友现在混得都惨不忍睹。这些人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计也成问题。”


  “我毕业已经七年了,当我用纵向的眼光来观察北大毕业生究竟混得怎样这个问题时,答案是:很差,真的很差。现在大家应该讨论的是自救问题,否则,一毕业甚至有可能沦落到和民工差不多的地位……”


  那么,怎么才算是“混得好”?做一个平凡的人,就是做一个“废物”吗?

          是不是“废物”自己说了算

      文/杨爱新

  三年前,赵晓一脸壮烈地走出那座矗立在长安街延长线上的巍然机构时,心中鼓荡着兴奋、憧憬和对自己的敬佩之情。

  赵晓有理由敬佩自己:仅仅因为她有勇气从这个不知多少大学毕业生想挤进来而不得的国家机构辞职,仅仅因为她能够决然放弃已经快到手的副科长位子——这座大楼里有人忙碌了半辈子还是普通科员,而她赵晓,大学毕业刚刚两年……


  当然,更重要的,是赵晓坚信自己这一次的人生重大选择正确无比:离开令她窒息的机关大楼,进这家在京城颇有影响的新锐报纸当记者,实现她“无冕之王”的人生理想,她坚信,自己终于踏上了辉煌人生旅程的起跑线。


  然而现在,三年前的激情已经恍如隔世。“我真是个废物!”赵晓给朋友的E-mail充满自怨自责。

  三年里,赵晓在这家报社里换了三个部门,从编辑部到广告部再到公关部,每一次都留下深深的挫败记忆:因为发稿评级排在倒数第二被编辑部淘汰出来,在广告部一年没有完成规定业务量,现在在公关部负责各种推广活动的对外联络,基本是个跑腿角色……


  而这三年里,身边的人天天向上。当初留在机关大楼里的同事,因为她的离开才得到那个副科位置的,现在已经是正科,还分到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和她一起进报社,毫无姿色的河南丫头唐,因为几篇重大社会新闻报道,已经俨然一“名记”;第一天到广告部上班,对桌那个不住献殷勤的黑小子孙,去年拔得业绩头筹,开着辆报社奖励的新款“飞度”,走廊里迎面而过竟然不正眼看她一眼……


  “我真是个废物!”赵晓在E-mail里第三次重复这句话时,觉得自己从表到里已经灰透。

  转机出现在一个春日夜晚。

  好友李因为重要约会,求赵晓替她值当晚青春热线的夜班——李在热线做志愿服务已经两年——十二分不情愿坐到电话机旁的赵晓,未曾想到,这个夜晚推开了她灰色生活的另一扇窗子。


  整整五个小时,按照热线指导老师的要求,赵晓坐在电话机旁记录、倾听。话筒那头,那些或是忧郁、或是躁乱、或是兴奋或是痛哭的年轻心灵,不断冲撞赵晓浓雾弥漫的心。工作接近结束的时候,赵晓已经开始试着和对方交流。而她的对话记录,当晚被现场指导老师大加褒扬。


  从那个夜晚至今,赵晓已经在热线工作了半年。现在她已经是她那个值班小组的负责人,因为热线救助公益活动中一下拉来五家著名企业捐助,她还被评为热线的季度明星。9月开始,赵晓将业余去一所著名大学心理学系攻读硕士学位,而这个名额,是导师在热线负责人的极力推荐下,考察赵晓的热线记录后,特别为她向校方申请的……


  因为忙碌,赵晓消瘦了不少,但一度苍白的双颊却常常泛着红晕。“没人能判定你是废物,除了你自己。”赵晓语气平静淡定。

          多元的世界更精彩

                    文/周筱贇

  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的确没什么可骄傲的,这只是说明他们在中学期间应试技能掌握得很好。但是,大学名校与非名校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尽管我先后就读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都属名校,而我的不少中学同学进入的是普通高校,对此中差别我也深有体会。去年,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采访我时告诉我,她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我说北广可是名校啊!她说其实是否名校并不重要。我说那是因为你是北京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可以以比外地考生低数十分的考分进入北京的著名学府,但如果你一辈子待在一个小县城里,读的是当地一所小学校,你想找本最基本的参考书都没有,更不要说面对面和名人、大师接触的机会了,这时你就知道名校的好处了。名校提供给学生的是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而作者却得出“名校在大批量生产废物”的结论,惟一的理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不再一毕业就拥有高薪。在人才流动日益市场化的今天,还有人自恃名校毕业,张口就是8000、1万的月薪,我不知道他们哪儿来这么大的底气!大学生不是精英,更不是天之骄子,从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因为名校毕业生起薪降低,就有人称已经沦落到民工的地位,这是对弱势群体的公然歧视!一个民工与一个名校毕业生,收入当然会有差别,但是在尊严和权利上是彻底平等的,何来“沦落”之说?可是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中小学开始,就在不断制造着等级差别(成绩排名、父母地位等),而不是从小培养平等意识。怪不得某些人会自以为名校毕业生的身份就已经使自己成了精英阶层,自我感觉实在太好了。


  这种以薪酬高低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功利主义色彩实在太浓。我认识的一位刚从北大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在某高校拿着低于2000元的月薪,甘于书斋的寂寞清苦而自得其乐,迄今已经发表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也将由著名的中华书局出版。在我看来,他就完全是一个成功者。当前整个社会主流意识弥漫着浓重的功利主义气息,各个媒体竞相宣扬着白领所代表的小资文化,似乎进外企、当白领才是当今大学毕业生的惟一出路,那么基础学科的毕业生该怎么办呢?


  我的恩师葛剑雄教授多次说过,大学教育在本质上同中小学教育一样,也是素质教育,而绝不应该仅仅是职业教育。本科如此,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同样如此。是否名校、何种学历、什么专业只是提供了从事某一方面工作的机会,而不是就此得到了通行证、委任书。近几年MBA招生如此火爆,原因就在于他们相信MBA毕业就可成为公司老总,拿到百万年薪,而就业市场的现实已经打破了这一神话。


  所谓混得好不好,我想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给自己定位。人生最关键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一辈子都在做着实际上最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无疑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管这个行业也许薪酬很高。我在复旦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出版了两种著作,但我反复权衡,最终放弃了进高校执教的努力,而进入了出版社做编辑。因为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作原创性研究,我的兴趣驳杂,研究多而不深,正适合做整理普及的工作。即使我进入高校,经过很辛苦的努力,最终只能做个圈子里也未必有名的普通教授,而进入出版界,也许还能有更大地发挥自己潜能的空间。我这里所谓“更大地发挥自己潜能的空间”,绝不是指薪酬更高,而是从事这一工作,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奚恺元教授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指出人的幸福感受取决于诸多与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财富可以带来身体的舒适(comfort),却未必能带来精神的愉悦(pleasure)。我想,进外企、拿高薪可以成为某一部分人对成功的定义,但绝不应该成为社会普遍的规范。世界应该是多元的。


       另一个“废物”的“废话”
文/优游

 看到这篇帖子之前,我正整夜沉浸在“欧洲杯”中,中午11点才拖着脚步去公司。前段时间程序写得漂亮,头儿默许了骨干们的“放纵”。

  这个夏天近乎完美,毕业一年后即在北京购得新房,月供不及家庭月收入的五分之一,下一目标是帕萨特。

  假以时日,终将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对此,我深信不疑。

  可那一天,看到“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孕育了一个夏天的良好感觉被彻底击破。愤激青年的尖刻言语让我对一样东西终于避无可避,我曾反复宽慰自己,那是海市蜃楼,不值得追寻。


  它,叫作“责任感”。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如今校徽已不知被我扔到哪个角落,印有“博雅塔”的校服只在晚上跑步时翻出来穿,在火车上被人问及毕业于哪所学校,多半支支吾吾。再有人跟我谈萨特、尼采、道义、奋斗、正直……这类形而上的词汇,我会嬉皮笑脸地回答:“您又跟我谈理想谈人生?”然后转身,走。


  尽管这些,都曾是我的最爱。

  戴上光荣的同时也戴上沉重,刚上大一时,一边小解一边哼歌儿,谁知旁边一个声音打断了我:“同学,我们是大学的学生,不能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是个老校友,清癯、神色凝重,我涨红了脸颊,无言以对。


  也做过热血青年,愤怒的、爱追问的,为一个腐败案件激愤不已,为一个贫穷孩子的呐喊潸然泪下,身无分文却志在高远。但是有一天,一个兄弟告诉我,他失恋了,女孩子说,你有时间去建构虚无缥缈的理想,为什么不放下身段,直面现实?哪怕去打打零工,我们约会的地点也不会如此潦倒,只能在散发着男生臭袜味的宿舍里,偷偷地笑,偷偷地执手相望,偷偷地温存?


  “看着她的背影,我鄙视自己。”兄弟笑得凄凉,“追求精神不如追求有形的物质,后者比较容易把握。”

  慢慢地,对所谓“责任感”渐渐厌倦,疏远它们,是因为认定,它们对我的人生有何意义?空谈谁不会?很多男人,言必及“通货膨胀”“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没人比他们更忧国忧民,回到家里却跟老婆说时运不济,没钱给你买一件新衣。


  再后来,“凡人主张”盛行,有专家写小美文,指点现世智慧,平安是福、快乐是福,人人都喜欢世俗热闹的猪八戒,好勇斗狠却为取得真经竭尽心力的孙悟空呢,只能在斜阳下“像狗一样”独行。英雄主义被彻底解构,无上佛法、普度众生,不如那点触手可及的现世快乐。


  离开未名湖的下午,残阳如血,我把少年人的梦想埋在那里,孤高桀骜的诗人已经不流行了,女孩们喜欢真实的玫瑰、有质感的吻。我要让老婆在豪华影院里欣赏高清晰画面的《特洛伊》,而不要在观看盗版时抱怨:“爱琴海应该是湛蓝色的,为什么你电脑里的是灰蒙蒙一片?”


  像天下所有人一样追求“世俗功名”,这样就可以在面对家人时挺胸,呵,你不是个废物。深夜里弃绝一切哲思,念叨着“纳斯达克股指”“季度奖”“装修公司”沉沉入梦。偶尔看到不平之事要拍案而起,转念一想,做什么傻瓜?请假还要扣工钱,不如回去打游戏。


  看到帖子,另一个自己,早已被忘掉的忧郁影子,混沌良久的“废物观”今日廓清——任何一个有志气的人,都在追求生命的有用性和影响力。“废物”是个相对性很强的概念,当一个学子迈入名校、一个选手进入赛场、一个战士踏上战场,不管是愿意不愿意,你就注定承担了更多的期待,这种期待可能来自你自己,你的家庭,社会和民族。你可能一直想摆脱它,但最终它成了一种支配你一生的力量。


  对我而言,“废物”的概念是分阶段的,年轻少壮时不能照顾父母妻儿,即是“废物”;“功成名就”时不能泽及他人,也是“废物”;受过高等教育却在职场上无所作为是“废物”,有所作为的同时不修炼自己的德行、胸怀与品性,中年之后依然一身市侩,也是“废物”,届时已无可挽回。


  我们的国家还没有进步到能让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说,“我挣这点工资,创造这点价值,小日子过得逍遥,我怎么会是废物”的阶段,有志气的人尤其应当自省,时时尖锐地自省,就像邻国日本一样,三九天用冷水当头浇下,寒冷刺骨,却保存了一份清醒,痛苦的清醒。“平凡与满足”是一枚慑人心神的魔戒,有志气的青年不得不赤着双脚,任凭烈焰灼烤,朝着魔多前行。


         心态平和地参与人生竞争

文/骆爽

 “问天下谁是英雄?”

  这是对豪气万千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的一句话。人生在世,尤其是当人涉世未深、血气方刚的时候,谁不想建功立业,谁不想出人头地?

  所谓高人一等,如果不是人格上的不平等,或者追求特权,仅仅指做出比别人更大的成绩,取得比别人更多的财富,也是人生的一种驱动力,也无可厚非;也是对碌碌无为的一种否定。


  但是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成功的路是漫长甚至残酷的,你想做得比别人更出色、更卓越,除了才华、勤奋还得有机遇。你上进,别人也在上进,甚至比你上进得快。如果别人比你能干,比你运气好,比你地位高,你就自卑,你就觉得自己是废物点心,我看大可不必。


  像在赛跑中,跑得过别人固然好,跑不过别人就努力锻炼,争取在速度和耐力上超越别人。如果经过了大努力,资质上确实与别人有很大差距,那也得潇洒地承认差距,好好做第二名第三名乃至殿后。心态平和就是跑得过就跑,跑不过也决不使绊子,搞小动作,喝违禁药,为了那个“正面看是荣誉与义务,反面看是浮名虚利”的奖杯,而在职场赛跑中卑劣地使绊子,搞小动作,喝违禁药,把自己的人格降低到作弊者、造假者、撒谎者、骗子手的层次,是得不偿失的愚行。何况这样做也有露馅的时候,也有被揭露、被捉拿的时候,一如本·约翰逊丑闻一样。当然在一个缺乏制度性制约的环境中,在一个缺乏相对公正的游戏规则的环境中,不少投机分子靠这些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地位、荣誉,但那也不值得羡慕……因为除了制度和风俗外,人,还应该有“心中的戒律和头顶的星空”。


  再有,海天之阔,还不能供有识之士、有才之士鱼潜鸟跃吗?你跑不过人家,也可能跳高跳过别人;你跳不过人家,也可能在下棋上棋高一着;你下棋上下不过人家,还可能在电脑即时战略游戏中是高手呢。


  即使你玩嘛也玩不过人家,也不必急火攻心……你长叹息一声:“也罢,我认命。”你有自知之明,而这正是很多人不具备的。

  在走向成功、追求卓越的路上,有几句古诗中的智慧是值得借鉴的。其一,“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讲的是只有以平和心对待人生得失,反倒可能有所成就,太想赢可能会输,太想高人一头,说不定一事无成;其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汲汲于一条道路的成功时,也可能屡屡碰壁,这时需要对人生战略进行调整,要超脱一点,要有跳出来的大眼光,大胸襟,这样也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最后说一句,所谓“高人一头”决不能成为人生目标,它只能是你成功的副产品,而且你成功之后还要十分警惕它,它决不能成为你的目的。如果成为目的,它带给你的只有“失败”两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