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老行者之家-校园生活-我所知道的於兴中先生

我所知道的於兴中先生

作者:从容 阅读4332次 更新时间:2006-05-20


和许多人一样,第一次见到於兴中先生的感觉是他的纤尘不染。他纯澈见底的眼睛,他明朗温和的笑容,他永远洁净的衣着,总是透出由内而外的儒雅与干净。如果把他气质与玉石相比是最恰当的——宁静致远,温婉和煦。我有幸为先生的学生,更荣幸被先生称为朋友。很想说一说,我所知道的亦师亦友的於兴中先生。

作为老师的於兴中先生,首先是他的守时。他为我们讲授法理学,课时安排在每年的六月和十二月,刚好是西安最热和最冷的时候,没有空调和暖气,忍受着酷暑和严寒,他却从未因此而有一句怨言。先生总是提前赶到教室,等待学生的陆续入座。到了下课的时间,如果他的问题还没有讲完,他就征求大家的意见,等到大家一致同意听完课之后再去吃饭,结束之前他还会笑着表示歉意和学生说一声sorry。其次,先生上课总是课前准备的很充分。因为他讲课大都用英语,我们有一部分人的英语听力不好,其中就包括我本人,先生会提前把讲义发给我们,把要评介或者讨论的问题的有关资料和重要论文,提前打印分发,这样我们就有时间熟悉和准备课上要讲的内容。当然,先生的课堂气氛总是让人怀念。他非常鼓励学生的发言,哪怕最幼稚的问题最粗浅的见解,都不用担心会招致先生的否定或打断。他总是真诚注视,微笑倾听,他总能发现你所说的可取之处。在他的课上,气氛总是很热烈,在互相讨论和发问之中,常常有些意外的收获。作为老师的他强调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有爱心,这在我读书生涯中所遇寥寥。

先生教授我们治学的方法。先生说,当你研究一个问题,一定要找出这个领域中的大家著作进行研读,同时注意他在文中所提到的人和相关理论,看他在注释中都参考了哪些人的哪些书,再把这些人的书找来研究,依次如此进行相关的延伸阅读和思考。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不会偏离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了解该领域研究目前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阅读经典找出真问题,不作无用之功或重复劳动。同班的一位被公认专业功底最为扎实的同学,他感慨听於先生的教诲受益匪浅,他说:“我在读博期间,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於先生原来讲课的讲义内容,他所指点的路径与方法,搜索这些英文原著和文章,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阅读和研究的范围,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越来越系统,功底也越来越扎实、丰厚”。

说到作为学者的於先生,我很赞同刘作翔先生的评价,他说於先生淡漠名利,品性高洁,并认为他是学术界少有的真正的谦谦君子,我至今还记得刘先生说这些话时的神情,赞美和欣赏之意溢于言表,梁治平先生也说他“性格沉潜,为人敦厚”。刘作翔先生再三强调於先生在学术上的严谨,称赞先生博闻强记,知识渊博,却不事声张,从不卖弄,在应邀参加的各项研讨会上不轻易递交论文,一旦发言,总是说过别人没有说过的问题,或者即便这个问题已经有人说过,他也必有自己的话。於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青年时代,我非常想把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后来读书多了,发现想说的话别人早已说过了,便不再热衷于发表”。他甚至还说如果每一句话都在重复别人,出版这样的书是愧对环保的。时下抄袭剽窃、东拼西凑之为者听到於先生的话会不会心感羞愧呢?

於先生的文章从发表的数量来说,显然不算多。他的文章大都从宏观的角度论述法理学问题,比如他很有份量的博士论文就是围绕法律与文明秩序这一宏大问题展开。我曾经就这个特点和他聊过,他笑着说他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有过知识青年下乡的经历,年轻的时候总有些改造世界和时代的热情和梦想,有几分英雄主义的救世情结。当然,先生对法理学中那些微观层面的问题也是关注的,这在他的著作《法治与文明秩序》中可以看到。先生著作的面世,无疑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在这本集子里收录了近些年来於先生“应朋友之邀撰写的小文”,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语。虽然时下里,貌似繁荣的中国法学界,学术著作、论文如雨后春笋,花开千树,但是,真正有独到思考和学术价值的文章却并不多,这个时候,持先生之书,静心读他的这些“小文”,必有所得。

於先生的这本集子,梁治平先生的序言有一番概述:总体分为四个部分,视角由广而狭,首先谈文明架构下的法律与政治秩序,其次讲法律的理论与学说,解读当今几大有影响西方法学学说和理论,再谈运用法律的技术,最后论及香港法律制度。了解於先生经历的人,大都可以看出这种安排既表明他的学术之用心,也反映他的生活历程。於先生的文字平和淡然,举重若轻,却不失文采,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思维缜密,禁得推敲。读他的书,就像听坐在对面的朋友说话,不以真理自居,也不强加于人 ,就是那样向你娓娓道来他的想法、观点,让你感受思想的魅力和智识的愉悦。

凡是与於先生有过交往的人都会感受他的真诚、谦和、宽谅与坦荡。我曾经给先生发过邮件,知道他非常忙碌,所以在信中说明不用回信,但是他还是记得抽空给我回复几言,推荐文章和发送一些资料给我,还为自己不能每封必回表示歉意。

去年七月,他来京办事,他约我和另外一个学生一起吃饭,见面时,我以为他认不出我,因为他上课时我是坐在角落并且沉默的学生。但是他告诉我,他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他教过的学生他都记得姓名和相貌。这让我有些意外和惊讶。

我向他们推荐一家比较僻静的餐馆,点菜时他说女士优先,让我们两个学生做主。他夸我选的餐馆环境不错,夸我们点的菜都很好吃,这话让我们感到满足。我以前与先生接触很少,开始还有些拘束。但是只几句话,我就全然没了紧张,竟然眉飞色舞的与他说起许多轶闻趣事,这时我才发现先生是如此率真的人,他很喜欢笑,他的笑容是那样明亮,真诚,好看,象一个纯真的孩子,从来没有经过尘世的污染,有时候,他竟笑的止不住,真是可爱极了。问到先生的爱好,没想到於先生留洋在外多年,最喜欢的不是好莱坞的大片,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他说喜欢听中国的传统戏曲,如果能够看真人现场表演的那种,最好不过了。我说我也会唱,即兴给先生来一段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他听完就立刻鼓掌叫好,说戏词美,唱腔也美,还说我唱戏可以演贾宝玉,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先生也,我就喜欢贾宝玉,喜欢徐派唱腔!反串小生最大的好处还在于有“娘子”可以唤。他说没有想到我这么幽默,其实我的幽默也是懂幽默的人才能激发。我永远忘不了与先生相聚的情景,我到了北京工作一年多了,还从来没有那样轻松快乐过。

不过,期间说起一件小事让先生神情黯然,他说前一天和梁治平先生及家人去一家餐馆吃饭,对方的宣传海报上写着席间有“海豚表演”。他们去了之后发现只有几平米的小水池,水量只及小海豚的腰部,两只可怜的小东西早已失去了本来的生机与活泼,於先生看了心里很难过,无心去品尝那里的饭菜滋味。要了那家餐馆的名片,他们要向动物保护协会反映此事。先生不仅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人,他还有着悲悯情怀,他说我们要爱惜一切生灵,人类应该善待同生于一个地球的其他生物。

我问先生最看重的是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说:“我最珍惜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我还问为什么他看起来总是那样纤尘不染,他说:心里干净,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先生虽然时时忙碌,但他的神情总是从容、安详、优雅,“苍浪之水清兮”,我想只有内心安宁静谧之人才能到达如此境界。

和於先生相聚的三个小时,对我而言是永远难忘的美好时刻,我们与他挥手道别,恋恋的看着车影消失。刚离开,我们就开始怀念了。

我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说,看一个人是否成功,不仅仅看他获得的名气,他外在的财富,还要注重内在的衡量标准,如果你的心灵今天比昨天更自由,你对待他人比昨天更宽容,你的视野比昨天更开阔——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於兴中先生无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