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老行者之家-校园生活-以学术为本共建一流学堂:在“正来学堂”百日庆典上的讲话

以学术为本共建一流学堂:在“正来学堂”百日庆典上的讲话

作者:邓正来 阅读3734次 更新时间:2006-06-08


首先,非常感谢诸位如此费心、费时地来参加这个会议,也感谢诸位所做的发言和提出的许多颇具建设性的建议,尤其要感谢的是在座但却没有发言的各位,就像在“正来学堂”理频频出现但却不露真名的那些学友一般。

对于刚才诸位提出的许多问题,我想简单地做一些我个人可能的回答。我认为,大家比较集中关心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如何平衡扩大“正来学堂”影响与保持“正来学堂”适当规模的问题。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既然“正来学堂”的宗旨是“以学术为本”,我们就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本学术类的著作与一本畅销书在各自发行数量和各自品格之间的关系、一本严肃的学报与一本流行的杂志之间所存在的这样一种关系。因此,我建议诸位也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正来学堂”的点击率与我们如何保持“正来学堂”自身品格这一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以学术为本,直面人类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严肃地讲,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论问题。但是我们在这里只能简单地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认为,“以学术为本,直面人类社会”,是一句话,而不是两句话。因此,当我们说以学术为本直面人类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主张用我们的知识去形构、去认识我们的人类社会,而不是主张一方面我们以学术的方式研究学问,而另一方面我们则以非学术的方式(比如说时评政论的方式)去关注现实问题。请大家注意,这是我当初采用这句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一些非常好的朋友向我建议:“正来学堂”是否可以多关注一些现实问题。我当然不反对关注现实问题。但是我们不应当忽略的是,这里的关键乃在于我们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关注现实问题。我认为,按照其宗旨,“正来学堂”,或者说学堂里的广大学友应当以知识的方式或以学术的方式去关注人类社会。这是我个人对第二个问题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我个人色彩与“正来学堂”多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确,大家就这个问题提出的各项建议都非常好。坦率地讲,“正来学堂”发展到今天,刚刚一百天,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正来学堂”这个方面的发展,我有一个计划。如果技术能够跟上,估计在一两个月内就可能付诸实施。这项计划就是我想在“正来学堂”里再办一个“正来学刊”。我希望通过“正来学刊”的创办,将更多的不同学者的风格引入学堂。这就是说,这些学者通过把他们的文章和他们的观点直接发表在“正来学刊”上而向大家展示各种风格。因此,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关于如何办“正来学刊”的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因为我在办学术刊物的方面有许多经验。

第四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相关,亦即关于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刚才有一位同学就提到了我们讨论自由主义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实质还是担心“正来学堂”只具有正来一种风格。但遗憾的是,这位同学却没有注意到我最近在“小南湖读书小组”一直在让学生们阅读像沃勒斯坦这些坚决批判自由主义的人的著作,而且第六次读书会还是读沃勒斯坦的著作。所以在这里,也就是在“正来学堂”里,没有那种简单的左派与右派的意识形态纷争;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学友都将由自己选取自己的立场、选取自己的意识形态担当。作为一个学堂,我们不把重点放在这个方面,因为我们不可能说哪类知识是学友们需要的,而哪类知识是他们不需要的。我们的重点在于知识的研究。

第五个问题是有关“在线论坛”里面的讨论太平面化以及如何深化讨论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将会直接影响到“正来学堂”自身的纵深发展。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也之所以很难解决,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们知道,原因一定不在技术问题;在我看来,这个方面的原因很多,但是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中国的学术风气普遍不正,具体来讲,就是中国学术界普遍盛行的那种“大而化之”、“大而无当”的学风。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慢慢来,一点一点地改;只要我们坚持平实持恒,我相信“正来学堂”终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成就。

以上就是我对诸位提出的问题所给出的一个简单回应。然而我认为,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即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办“正来学堂”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正来学堂”的宗旨,而且还可以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上述几个问题。我总结了一下诸位在发言中所提到的办网站的各种目的。一是办网站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下信息匮乏、图书资料信息缺失和不便利的问题,二是为了公布自己所属机构或院校的学术成果或发布各种信息,三是为了进行学术思想上的交流,等等。我必须指出,非常遗憾,因为诸位所讲的那些因素并不是我当时创办“正来学堂”的原因。实际上,我创办“正来学堂”的初衷,乃是立基于我对中国社会科学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所做的思考而采取的一个积极回应措施。中国社会科学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囿于时间我们就不谈了;当然,中国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在其他场合或其他论著中做专门的讨论,这里也不谈了。但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四个问题却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为什么?这与我加入到体制内有关:请注意,我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加入这个体制的。我面对的是谁?我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学生。然而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直接与学生相关的有以下四大弊病。

第一大弊病是“山头主义”。我所谓的山头主义分两类。第一类山头主义是以自然年龄而形成的山头主义。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的重新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讲,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相关的各个重要位置都已经自然而然地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所掌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位置为我们所掌控,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学术上真的就比其他人更优秀,也不意味着我们的学问也当然比其他人更好。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我们以自然年龄而获致的利益或权力,却被刻意地转换成了一种山头主义。在这种山头主义的内部,我们的矛盾重重,但是我们却基本上铁板一块地排斥其他人真正进入学术圈子和分享我们的既得利益,更不用说你们这些博士生或硕士生了。我们根本不会想到应该邀请或推荐你们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充其量只是让你们做会务——这已经是我们对你们的表彰了。我们根本不会因为我们在刊物上发表了你们的优秀论文而从内心中像感谢某位“知名”学者投稿一样感谢你们,因为“发表”本身已经是我们对你们的“恩赐”了。我在90年代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的过程当中,在“六郎庄读书小组”前前后后的运作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是我的基本努力之一,因而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因自然时间而形成的利益山头的顽固性以及它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在学术发展方面的不公性。我们对你们所形成的“支配”,并不全是我们因学术的努力而产生的,但是你们面对我们对你们的“支配”,却只能是恭恭敬敬。这种山头是什么样的山头?我认为,是一种在学术上绝对不平等的山头。这正是我为什么要在“正来学堂”里反复强调“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缘由:我们在“正来学堂”里面都是学友,没有任何其他身份。我所谓的第二类山头主义,乃是学校与学校之间、一个学校的某个科系与另一个学校的科系之间长期以来因此前各种政治运动而形成的门户。文显兄建议开这个会,于是我就建议把不同学校的博士生也邀请来,让他们用他们自己的实践去消除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门户之见,当然“正来学堂”就更是铲除这个山头的一种力量了。在我看来,这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山头主义在根本上是与学术无关的,而且还会影响和阻碍真正的学术交流。我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所在的单位或机构并不能够说明我们的研究水平就高,这意味着我们学校的名头、我们所在的学习单位并不能够给我们的知识和研究添加什么分数,因为知识和研究所依凭的乃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因此,所有这些与学术无关的山头一定要给它搬掉。这也是“正来学堂”努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第二个弊病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亦即一个在交流及交通方面越来越方便越快捷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却越来越原子化,我们在知识方面越来越不交流、也变得越来越不团结。我反复讲,我们现在的学者或学生有因利益相同而交往的,有因男女关系而交往的,有因兴趣相投而交往的,有因老乡或战友或同事等关系而交往的,当然这些交往都很正常,也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令我感到遗憾的是,作为读书人——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我们却没有真正的知识上的交往,我们在知识上是绝对不团结的。诸位一定可以发现: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学术交流却越来越少,其中的学术产品也越来越少,相反,礼貌性的交往或朋友间的寒暄则充斥其间;诸位再看看“正来学堂”的“在线论坛”,也看看其他的网站,绝大多数的发言都是自说自话,发完帖以后也就不管了。这能说是在学术交流吗?实际上,在我看来,这只是利用了网站可以发表个人观点的一个功能而已。因此,我反复地强调,“正来学堂”一定要办成一个交流学问的学堂,一定要主张知识上的团结。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对你们不利或会对你们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弊病,就是读书人不读书的风气极其盛行,浮躁之风或学术消费主义取代了平实读书的风气。就学生而言,这里的关键乃是这种读书人不读书的风气在教师中也颇为盛行。学生不读书吗?学生不想读书吗?按照我对他们的了解,他们想读书!他们做梦都想读书!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读书呢?在很大的程度上讲,是我们当老师的给他们做出的榜样使然:不读书照样可以当教授、照样可以当博导、照样可以风风光光地当来往于各种场合。这是一种什么风气呀?读书人怎么能够不读书呢?当我们去饭店吃饭认为服务员态度不好时,我们会说:“这服务员没有职业道德”;当我们购买某种产品而结果却购得假冒伪劣产品时,我们也会说:“太缺德,连假冒伪劣产品都拿出来卖!”但是让我们摸摸自己的良心,我们作为读书人有没有读书啊?我们的职业道德何在呀?读书是读书人所呼吸的空气和所喝的水!因此,我反反复复地讲:只要我们当老师的带好了读书的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把书读好的,读得甚至会比我们还好。再者,我们的老师不仅不读书,而且还不容许其他人批评。这是什么逻辑啊?学问是不能批评的吗?你们刚才都讲:“正来学堂”这个孩子百天,该说些喜庆之话。我想说一句:小心捧杀呀。为什么我在诸位发言之前一定要说“真诚地希望大家提批评意见呢”?我们应当知道,捧是什么东西都捧不出来的?我之所以反复讲这个问题,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对你们最有伤害。就学问而言,它不是真理,它是知识。而我们知道,我们所研究的知识是一定可以批评的,因为知识一定是有限度的,有限度的知识就是给我们批评的。知识的本质就有一种要求我们批判它的性质,否则还讲什么知识增量。一个人讲完算了,大家都不要学习了,也都不要进行研究了。因此,“正来学堂”反复强调要读书,要踏实地读,对作者尊重地读,要带着思考读;所谓对作者尊重地读,就是要一丝不苟地读,同时批判地读。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具有不利影响的弊病是我们日趋严重的专科化趋向。这就是“正来学堂”为什么不叫法律学堂的原因,也正是“正来学堂”为什么要试图办成一个打破学科障碍的学堂的原因。诸位可以看看我在“正来推荐”栏目里面所推荐的是些什么样的文章,其中有哲学的、有政治学的、有经济学的,当然也有法学的论文。苏力专门做过一个统计,一个有关法学领域引证率的分析。这样的分析有意义,但是对打破学科间的障碍无甚意义。我认为,我们其实还应该做另外一个分析——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也不知道技术能不能支撑:法学界有多少篇论著被其他学科所引证?我们稿法学的人究竟对知识本身做出了什么贡献?我们在法学这个范围内所做的那些“贡献”,是不是我们这拨人自己在我们圈定的“法学”领域中玩游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学科化,这主要是出于便利和传承的考虑;但是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你能说那个问题的左边是法学的、右边是经济学的、顶上是哲学的?不可思议呀!这个弊端对学生的学习和认识问题是极其不利的。

正是面对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上述四大问题,亦即我认为对学生最不利的四大弊病(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也正是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所以我创办了“正来学堂”。我想通过这一努力,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这个不设边界的学堂里慢慢改变这种糟糕的现状。这就是我创办“正来学堂”的主要目的之所在。有朋友建议在学堂上多请一些思想家和学者来发言,实际上在座的诸位学友、在学堂里根据自己认真思考和认真阅读而积极发言的学友本身就是思想家,因为你们在认真地思考问题。“正来学堂”的“以学术为本”,诸位现在知道了吧,就是首先要以学术的方式直面并处理上述四大问题。当然,我很清楚地知道,这四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正来学堂”要达致这个目的,要靠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靠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院两套领导班子的理解和支持,靠我们在后台服务的诸多学生所做出的无私奉献,更重要的是,要靠广大学友本身的积极参与和实践。

最后,非常感谢诸位能够参加这个会议,也非常感谢诸位以及广大的学友能够在“正来学堂”运行的这一百天当中——不管来学堂访问过几次或发过几次贴——所做出的切实的贡献。谢谢大家!


2004年6月18日

于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此贴子已经被老行者于2006-6-8 9:07:0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