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老行者之家-校园生活-北大给了我什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发言

北大给了我什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发言

作者:姚洋 阅读4499次 更新时间:2006-06-29


我曾经在北大毕业两次。十七年前的夏天,我匆匆离开北大,前途未卜,不知何日是归期。北大之于我,已经成为一场回想的梦。九年半前的那个大雪纷飞的元旦之夜,我又重新回到北大,校园里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我几乎不敢相信,我有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北大!

是什么让我对北大如此痴迷、如此向往?

是北大丰厚的人文传统和自由向上的精神。大学期间,图书馆文科阅览室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大一之后的暑假,我天天去那里,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虽然一知半解,但精神上的愉悦,至今仍然回味无穷。八十年代的北大,学生住宿条件很差,我们曾经经历过打着雨伞睡觉的日子(因为楼上漏水),但北大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却很大。在四年级临近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癖好,是在傍晚的时候,坐在四十二楼朝西的阳台上读书。那时,夕阳正好,晚霞满天,西山历历在目,我在书和景色之间升华。北大之所以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不仅仅是因为北大涌现了几代学术大师;北大的人文传统,还体现在许多细致入微的所在:未名湖的碧波,曲折但不做作的小径,塞万提斯像下的草坪,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一个回应,无不传递着北大独有的人文气息。北大是常新的,北大是自由的。这自由、常新的氛围,不是谁着力创造的,而是北大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积累而成的。

北大之所以吸引我,还因为她教会了我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北大的毕业生也许造不出登月飞船,也许不会当官做领导,也许连普通职员也做不好,但是,北大毕业生一定比别人更会思考!北大是中国社会的大脑。北大人可以不入世,但北大人决不能不思考。正因为远离社会,北大才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学术大师。

北大之所以吸引我,更是因为她教会了我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不需要英雄,个体因此变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在这样的时代里,一个人不免会陷入迷茫和消沉、乃至对生命的怀疑。北大教会了我如何走出平庸。北大的历史,是和中国社会紧密联系的历史,毫不夸张地说,在一些关键时刻,北大创造了中国历史。北大因中国而变得伟大。这就是北大对我的启示。一块砖什么都不是,但当它和千百万块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可以成就庄严的紫禁城、雄伟的长城、璀璨的卢浮宫,以及无数其它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建筑。当一个人仅仅关注个人的时候,他的行为指向就是内卷的,他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而当一个人开始关注个人之外的事物的时候,他的天地就会越来越宽广。我们无需去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哪怕只是给路边的乞丐一元钱,替他人关一次灯,或给未名湖畔的野猫喂一次食,我们的内心也会因此充实,因此升华。

在我今年的《发展经济学》课上,有一位毕业班的同学——他就在你们中间,他的学期论文题目是《最后一课》,因为他的论文的灵感来自这门课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也是他在北大的最后一堂课。他的论文旁征博引,俨然一派学者风范。我给他写信,鼓励他回到学校来继续深造。但是,他给我回信,说他想从事写作,他问我:“姚老师,您相信不相信,我一定会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当然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比现在得自己做得更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无名的砖,但我们一定会超越一块砖的价值!我以此与毕业的同学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