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偶得及所思所想

老行者之家-学习偶得及所思所想-《论语》小感

《论语》小感

作者:老行者 阅读6015次 更新时间:2008-04-22


给自己放假的日子,一大早醒来,偶翻《论语》,悟及少许,怕日后忘记,忙作此文,警醒自己。

人生而不同

孔老夫子喜欢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男人、女子、君子、小人之类。对读书人也是如此。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换句话说,一等学人是生来就悟性极高,了解世间规律;二等学人没有天生的悟性,但有主动了解世界的紧迫感,所以通过苦读学习来领悟世间规律;三等学人则是面临困境之时,方才被动学习以求脱困。孔子认为,陷于困境仍不学习者,乃朽木不可雕也,为末等人。

“生而知之者” 是上苍的恩赐,世间的奇才,可遇不可求,非人力可以为之。因此,天生愚钝又想上进,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努力做个“学而知之者”。主动学习,投入许多并不一定用得上,但“杞人忧天”亦可诠释为“防患于未然”,让自己明明白白地在世间坦然走一遭。

笨鸟应该多飞几年

孔圣人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生而知之者”的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独立于世间,四十岁已经无惑,五十岁参悟世间的规律,六十岁不再为外界评价所困扰,七十三岁离开时已到达自由的境界。

如此推敲,吾等愚辈本该立志求学时却上山捉鸟下河摸虾一味玩耍。二十五岁为师三年,恐误人子弟,方“困而学之”。几近不惑年龄方敢惶惶立于世间。其间大量时间、精力被无名无利的业余爱好所占据,但又不忍割舍,因为愿意挤出时间业余的,一定是自己的最爱。周遭尚有诸多困惑,积累沉淀许多却还在瓶颈中挣扎。事倍功半的笨鸟要比别人多飞几年,更何况起步还晚了十年。因此只能立志锻炼好身体,争取比孔老夫子多活十年,希望届时能感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生活其实是一种精神状态

子贡问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为人处世,贫时不自卑,不向达贵之人献殷勤,富时不骄奢横行,此固然不错。但孔圣贤认为,贫寒时亦能快乐地生活,富贵时追求精神的超越,乐善好施,以礼待人以仁待人,这才是更好的为人境界。

贫富乃物质基础,但相同的物质条件却可以有不同的精神生活。记得初为人师时,一个月九十八元的工资,扣除80元伙食费,只剩下18元的零花钱,连路边摊的扁肉拌面都不敢轻易问津。偶尔与同甘共苦的小兄弟一起买上半斤辣椒,用煤油炉炒几个鸡蛋,两穷书生也开心地安于传道授业。如今小兄弟在大洋彼岸大把地挣着洋人的花纸,住着别墅,但聊起当年楼道里的辣椒炒鸡蛋,还是觉得香。今为人师也算是个安稳的职业,不常为五斗米发愁,享受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感恩,与人为善。

进取而不争斗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老夫子将七八十年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中年与老年。年少轻狂时还不成熟,要避免感情用事。跨进中年的门槛,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能力,则要避免与人争抢夺斗。世界很大、路很多,孤独的个体占不了多大空间,生活质量不是靠你死我活的拼杀来提高的。年老时要学会放弃,生活的意义不是得到什么,而是经历了什么。

跨进中年的门槛,血气方刚、心气好胜,容易将享受生活的目的与获得生活条件的手段主次颠倒,甚至不惜为得到条件而放弃了享受生活的目的,在名利中丧失了自我。“戒之在斗”,并不是要人们丧失上进心地无所作为,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继续地努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贴子已经被老行者于2008-4-23 8:17: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