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所思所想

老行者之家-所思所想-夜访《甘地》

夜访《甘地》

作者:老行者 阅读9503次 更新时间:2002-12-09

凌晨一点半,看完片长三个小时的《甘地传》,算是一段时间繁忙后的休憩。

初冬,夜寒人寂,让人清醒地不想从甘地的生活中走出来,也不想进入自己的梦乡。

《Gandhi》(圣雄甘地,甘地传)是1983年的老片,导演兼制片理查德·阿顿伯罗Richard Attenborough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它,一举获得了奥斯卡九项大奖。这是一部英国与印度合拍的一部“反英”影片,描述了圣雄甘地的一生。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有相当出色的表演,尤其是其赤裸着上身的形态、及纺纱的动作十分到位,让人接受这个“圣雄”的替身。身为大英帝国律师的甘地在南非因为自己是有色人种而遭受羞辱,于是号召南非的印度人起来进行非暴力的反抗,通过忍受屈辱与苦难去赢取统治者的退让。之后,甘地回到印度,开始了争取独立的历程。甘地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让自己的身体经历苦难,却绝不放弃内心的理想。他成为了印度人民的精神领袖,终于领导印度摆脱了殖民统治。然而,他却没有办法让印度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和睦相处,最后倒在极端分子的枪下。

这段历史,在中学时略有所知,影片也让我纠正了一些过去对印度及巴基斯坦争端的片面性认识。但回头看这部二十年前的巨作,心中有些微的遗憾。作为一部历史片,导演理查德·阿顿伯罗策划了不少大场面,基本上是按照“静场-动场-静场-动场”这样的结构来安排剧情。不少地方的画面,构造出和谐的视觉效果,恬淡而又悠远。然而,在影片的表达上,缺乏悬念,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让观众在三小时的历史史实面前不免有些疲乏。相比而言,好莱坞在叙述故事时常用的三“S”模式进程显然要好些。从片中,没有看到详细说明甘地以何征服民众的心,没有将甘地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出来,以至于当影片中他一次又一次地绝食,让人感觉其有要挟他人的企图。“高大全”的英雄颂扬式影片,用今天的眼光,实在不能视为上等佳作,至少可以说,这算不上一部好的后现代电影。它描述了一段恢宏的历史,却没有将历史中个体所特有的生命闪光点突出,有面却缺少点,使得电影缺少层次感。也正因为如此,它没有留给人们太多的想像与思考空间。也许这是一种苟求,因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后现代电影才开始成熟。

2002/12/8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2-12-9 5:16:0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