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所思所想

老行者之家-所思所想-思考“信仰”

思考“信仰”

作者:老行者 阅读14194次 更新时间:2006-03-26


最近一段,讲课、写文章、与人交流总遇到信仰问题。给研究生上课,在论证法律并非公平与正义的化身,但法律人需要对法律存在信仰。在《法律人不该参与公开信》一文中,提到“法律人应该以法律为信仰而不是以法律为工具”。在与朋友交流时,面对社会生活的浮燥、无奈与平淡,也谈及生活的信仰。

谈起信仰,就会想起唐吉柯德,那个手持长矛与风车叫阵的执着者,那个内心充满思想但在他人眼中却是个疯子的人。

什么是信仰?以自己浅薄的理解,“信”是一种坚信,“仰”是仰视、抬头看。信仰一词应是“仰视自己坚信的目标和方向”。

因为是仰视,所以有了信仰,不会被脚下的障碍所吓倒;
因为是仰视,所以有了信仰,就可能不在意周围人的诧异与嘲笑;
因为是仰视,所以有了信仰,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一份自信和尊重。
有了坚信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不会被暂时的挫折所困扰;
有了坚信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不会轻言放弃;
有了坚信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有了信仰,就有了不惧失败与毁灭的勇气和信心。

可见,信仰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坚定的理性,是个体判断社会与生活的价值观的体现。

信仰是个体生存的目标而不是生活的目的。

目标是一种方向,而目的则是一种结果。生存的目标是个体不断向前的方向,而生活的目的是个体努力实现的结果。从一出生就走向死亡的人生历程中,在死亡的黑色背景下,生命的一切结果都将随着生命的消失而失去全部的价值。那么对个体而言,走在死亡之路上的生命,其意义何在?生命于个体只是一段有限的旅途,浑浑噩噩是一生,忙忙碌碌也是一生;糊里糊涂是一生,明明白白也是一生;哭哭啼啼是一生,快快乐乐也是一生。个体无法决定生命的长短,也无法改变生命的有限,但可以决定以何种态度经历有限生命。一直很欣赏大学班主任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人生必定是一场梦,以其作个庸人之梦,不如作个英雄之梦”。这应该是对信仰最好的注解。信仰使得个体的注意力集中于过程而非结果。

信仰是理性的执着,而不是非理性的盲从或钻牛角尖。

所谓理性的执着,是指个体对信仰的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知道选择信仰之路可能的结果与可能遇上的障碍,但仍无怨无悔地坚持。比如,明知生命的有限与短暂注定其是悲剧,却坚持用乐观的态度享用人生,这是对生命的信仰。比如,知道法律本身无法实现绝对地公平与正义,但仍相信法律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最佳规则,这是对法律的信仰。再比如,明知老实人会丧失很多的机会和好处,却还是心安理得地做个诚实的人,这是对自己价值观的信仰。这种在理性对现实深入地分析之后,坚持的那份执着,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勇气和自信。

盲从或钻牛角尖同样是一种坚持,但不是信仰。

盲从者,是缺乏对信念或价值观的领悟,更多地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或是一种功利的考虑而拥护或拥戴一种观念或一个偶像。因此,盲从者一旦在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总有受骗上当的感觉,怨天尤人是其典型的表象。因为,这种坚持不是出于其内心的追求,而是源于外在或功利的需要。笃信宗教与“临时抱佛脚”就能很好地区分信仰与盲从。信仰宗教者知道宗教无法解决人世间所有的问题,但仍坚信宗教能带来平和与安宁的人生。还记得“泰坦尼克”电影中,在船即将沉没之时,牧师带着众信徒口里呤诵圣经,迎接死亡时的悲壮,那就是宗教信仰者的无怨无悔。而那些因为某件具体的“俗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听说烧烧香或拜拜佛很“灵”,就“迷信”就“临时抱佛脚”,甚至不听他人的劝告,坚持不惜倾家荡产地做“法事”者,一旦发现“不灵”或无济于事时,无不后悔或大呼上当的。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站错队身败名裂而后悔者亦不在少数。因此,“未达目的时,是否后悔”似乎可以作为信仰与否的试金石。

钻牛角尖也是一种坚持,但是一种不理性的固执。钻牛角尖者是出于无知或明知观点的错误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而不顾一切地坚持,亦是一种盲目。最后一败涂地,以后悔告终。

如果说盲从与迷信是个体理性的堕落,信仰则是超越理性之后的理性回归。

之所以说信仰是超越理性的,是因为信仰往往是个体有限生命无法到达或实现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的旅途伴随着的是理想主义者超越理性的勇气和抉择。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则是因为信仰所指引的目标虽无法企及,却是理性最终判断的结果,其理性地引导个体在有限生命里充实而有尊严地走完这一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