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所思所想

老行者之家-所思所想-解读“英雄”

解读“英雄”

作者:老行者 阅读12700次 更新时间:2002-12-28

2002/12/27

“英雄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可能因为一个行为而成为英雄。”这是老谋子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话。此话不假,至少老谋子用自己的《英雄》让自己过了一把“英雄”瘾。有谁敢将开幕式放在凌晨举行?有谁让沉寂的电影院再次为国产影片排起长龙?有谁让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为一个“英雄”梦而心中满是热沈?有谁敢在九十分钟里,竟将一则耳熟能详的刺秦故事反反复复演绎三遍?老谋子。

好大气的一部巨片。名字为“英雄”,大丈夫,大义,大恨,大爱,大天下。那里有大中华一统天下的豪迈,那里有荆轲刺秦的浩然正气,那里有俯视苍穹的人类理想。

虽然我相信《英雄》不太可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功力远胜于《卧虎藏龙》的上好电影。《卧虎藏龙》这类小家子气十足的电影只能哄哄对中国文化无所知的老外,却无法打动中国人的心,所以,它能获奖在海外取得好的票房,却在华人世界里反应平平。而《英雄》却是一部能让中国人信服并震撼的影片,它已在华人世界里取得好的票房记录,其海外票房相信不会比《卧虎藏龙》差。我之所以认为其无法获得奥斯卡奖,只是由于美国人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却看不懂,再加上商业运作方式的失败,至今还没有在美国公映。但一部好电影的魅力不在于其是否得奖,而在于其形式与内涵。华人世界对华人电影的评判与外国人对华人电影的评判,如同一个内行人与一个外行人对某个专业艺术的评判一样,外行人看的只是热闹,内行人才看得出其门道。如果一部片子只能让外行人看点热闹而为内行人所不屑,这不是一部好电影(普通的娱乐片,如《卧虎藏龙》);同样,如果一部片子外行人看得了无生趣,只为少数内行人知其所以然,这亦不是一部好电影(现代派的一些电影,如第五代导演拍的《棋王》、《孩子王》)。如果一部片子既能让外行人虽看不太明白却觉得赏心悦目好看,又能让内行人从中体味其中深刻的内涵,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了。《英雄》显然属于后者。

曾在<电影与梦>中说过,“电影如梦一般,应去领会而不该去解析。分析一个梦或一场电影,结果是一样,会让梦或电影黯然失色的。解析是为别人的,感受才是自己的。”但不少朋友希望交流对《英雄》的看法,因此还是在感受之余谈谈对这部片子的理解。

《英雄》的电影结构有三个层面,分别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要求。第一层面,四义士刺秦的故事。这里有中华武术的神秘与惊奇,这里有“重金属”音响“帮衬”下浩浩荡荡的古老的东方武士,这里有冲天的箭阵,这里有美丽的戈壁和九塞沟五色湖的秀美山水,这里有黄绿蓝背景下的三场令人窒息的刚柔相济的武打,这里有对挚深感情献身的悲壮。这一层面足以让人感到电影的好看好听,也正因为如此热闹的视觉听觉效果及故事性,一般的观众多不会对《英雄》有太大的失望。第二层面,是对中华文化的反映,这里有大秦统一的历史背景,这里有中华哲理在中华武术、书法中的诠释,这里有饱含中国文化的杀生取义,这里有内敛为修的中庸精髓。这不是一部写历史的影片,这是一部凝炼了中国哲理文化的电影,它让人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底蕴。这一层面,可以看到完全植根于黄土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上层建筑。具有人文背景及相关思想的观众则可以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体味到第二层面的艺术魅力。第三层面,则是对前两个层面的升华。在一个历史故事的后面体现出独特的民族内涵,这还不够,艺术的深刻要反映一个时代,反映一个社会,反映整个人类。张艺谋将刺秦未成的历史事件诠释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为了天下的和平,无名能刺秦王而放弃;为了天下的和平,秦王惜英雄亦不得不杀无名;当冲天的箭雨之后,留下无名人形的空白,那是大写的人为了人类的和平在历史前的铭碑。

分析《英雄》的结构,你可以了解这部东方的大片犹如传统的大宅院,一进一进又一进,层层叠叠,在刺秦与不刺秦的矛盾中展开多彩的形、声、色组合,最后影片在谭盾那深沉、深远的主题音乐下,以无名悲壮的“英雄葬礼”、以残剑、飞雪剑人合一回归“永恒的家”,留下经久的震撼和悲剧永恒的美。这其中的韵味岂是好看二字可以说完的。

《英雄》中构图与音乐的形式之美,是不得不说的。构图是老谋子的拿手好戏,他自己是摄影师出身,还记得他当年拍《一个与八个》、《黄土地》时,用摄影机在动感的电影中导入和谐而美丽的凝固画面,其中浸透着黄土文化特有的苍凉与雄浑。此次也不例外,《英雄》中美伦美奂的构图,浓重的五色对比,漫天黄叶下优美、空灵的武打,雨中剑法穿水而过的精致,充满想象力的踏水凌波,都让这部片子成为精品。而谭盾的音乐则为这部片子的听觉效果添色许多,“棋馆古琴”那一段,小提琴的浪漫与古琴的幽鸣将铮铮剑枪相交烘托得清明透彻。而无名与残剑水上一役,宁静缥缈的弦乐为轻盈的水上争锋增添浪漫和精彩。

《英雄》好看的东西不少,但败笔亦多。其最大的败笔在于结构中的第三层面,将影片中英雄行为的终极目的诠释为“天下之和平”。为了天下之和平,英雄相惜,舍身而不杀秦王;为了天下之和平,容忍秦王残暴地对待天下。这多少有点不合情理,影片也对此交待不足,难怪不少观众看后会有所异议。再有就是旁白,单调无味的旁白和人物平淡的对白,也多少让人有点失望。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2-12-28 22:58: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