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次强制性的学习活动,台上演讲者毫无新意的内容,使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出发前随手拿的一本三毛的《温柔的夜》。半天下来居然翻完了这本小册子。
三毛在世时,她的书曾吸引不少人,但那时我似乎无暇顾及。开始读三毛的书起缘于她的死因,因为周围一些喜爱三毛的人不理解像她如此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竟然会去自杀。她的这种结束生命的方式让众多的崇拜者感到失望,甚至有点被欺骗的感觉。于是为了与朋友们交流,在三毛离开之后我才开始读她的书。读了几本三毛的书,我开始对三毛以独特的方式离开人世感到理解。她实在不是个乐观的人,骨子里的悲观甚至自卑决定了她的一生充满挫折和失败感,所以也难以看出她对生命的热爱。甚至在她的《撤哈拉沙漠》上的探险中,我也没有找到她的乐观迹象,恰恰相反她与邻居、荷西之间因琐事不停地争吵,让我从中读出她心中的暗色。
三毛的经历是丰富的,但她的心态却始终不平和。自小她就是个不被众人所接受的叛逆女孩,父母的娇宠让她有机会远离故乡去寻找另一个环境。在之后的求学与感情的历程中,她始终在阴影中度过。由于荷西的缘故她有机会到非洲等地生活,但她却始终用一种抗争的心态在生活,在她的文字中与荷西、荷西的老板、荷西的同事、当地的土著、邻居的交往,充满了这种抗争的痕迹。三毛的抗争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因此她的游记及其他文字无法给人予美感,而只是一种经历,一个令人烦躁的过程。三毛没有通过丰富的经历让自己与自然融合,虽然她的文字已有一群热情的崇拜者但还是无法支撑其自卑而焦虑的内心。
说实在的,读毕她的《温柔之夜》我没有找出温柔的影子,脑子里都是她对荷西老板的各种不满。记得佛教里有这么一种说法,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心里充满爱和美则眼里所看到的和表达出来的就是美,而心里充满黑暗与阴影,所看到的与表达的就是丑陋。因此,我也姑且用这种观点去分析一位以故的作家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