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所思所想

老行者之家-所思所想-死亡对哲学的影响

死亡对哲学的影响

作者:老行者 阅读4870次 更新时间:2001-08-15

2000.12.18.

死亡是一切哲学家所面对的最为尴尬的问题,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如何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点缀出自己的光芒。而哲学家们所有的这般努力最终都面临一个失败的结局——死亡。死亡面前,生前的一切努力都似乎随风而逝,死神的阴影将生前的所有光芒遮蔽。哲学好似一种消磨时光的折腾方式,而人最终难免一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难怪在哲学研究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初探哲学者多是乐观的,可一旦研究深入,这些哲人们无一不悲观。这也应验的哲学上一句话,乐观是浅薄的,唯有悲观方能深刻。

于是,哲人们就如同宗教人士一般无助地寻找对死亡的解脱方式,希望通过其来使哲学理论有个自圆其说的结果。在这期间,唯物主义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肉体的一旦死亡,精神是否还有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死亡问题上似乎更容易解答。所以不奇怪刚入门哲学者多唯物,而哲学大师们多是唯心的。

对于死亡的解释,斯多葛派的观点与宗教观点相类似,顺从自然,服从命运,心甘情愿地接受死亡。蒙田就曾说过,“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在斯多葛派看来,既然死亡是无法逃避无法克服的必然,那就主动地接受吧。这已是哲学中最积极的面对死亡的态度,但这与宗教的宿命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周国平提出,一个人即使不愿意死,仍有可能坚定地面对死亡。他以特洛亚最勇敢的英雄赫克托耳的话为例,“如果避而不战就能永生不死,那么我也不愿冲锋在前了。但是,既然迟早要死,我们为何不拼死一战,反把荣誉让给别人?”

心甘情愿地接受死亡还是坚定地面对死亡,这些观点,我们同样看到了渴望生的灵魂对死亡刻骨铭心的无奈。死亡摧毁了哲学与宗教的界限,死亡让唯心论、不可知论成为哲学的最高境界,死亡也让自以为崇高的哲人与街头的算命先生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