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比较法

老行者之家-比较法-法律之美与建筑之美----两大法系(思)故事序

法律之美与建筑之美----两大法系(思)故事序

作者:草籽 阅读7255次 更新时间:2005-11-27

时光流逝,社会变迁,在野蛮的侵蚀、愚昧的蒙蔽和暴政的蹂躏下,法,或者和人民一起顽强成长,在血肉交融的漫漫进化中执著积淀出虽然伤痕累累但却值得信赖、可以依靠的擎天巨柱;或者,法,在不同的时空里,与人民纵使对面不相识,彼此生死两茫茫,在法律人的孤军奋斗中被碾没为滚滚沙尘。

法,如果不能成为擎天柱,那么它终将连一根救命稻草都不是!


(摄影:草籽)


世间有两种美:建筑之美与法律之美。

(建筑)灵感之美源于自然。这话是一张德国新天鹅城堡画报上印的,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画面上的新天鹅城堡清清丽丽地被如黛的群山温柔地环抱,被一泓灵秀的碧湖爱慕地轻含,天造地设,美得无法让人释怀。我还看过其它玉照,在不同的时节和角度, 它依然和周遭的山水美得天衣无缝。最近见到的一张是:浓浓的山间大雾吞没了所有的山峦、湖面以及城堡的墙体,只剩下若隐若现、参参次次的城堡尖顶,蓝色的尖顶飘浮在袅袅茫茫的白雾中,幻变出一种蓝中晕紫的幽远而虚无的形状和色彩,令人联想起倚靠在森林小木屋窗口的白雪公主那渐渐地被忧愁的泪光迷蒙住的湛蓝的眼眸。

源于自然的建筑之美是直观的,亲和的。建筑为人类遮风避雨,人类于之肌肤相亲。居住在不同地理和气候环境的人们运用相通的几何和算数的原理,在终年严寒的北极圈修筑出冰墓的居屋,在白雪飘飘的北欧搭起人字形的木头房子,在瘴气湿毒的热带用竹子架起吊脚楼…

总之,人类把自己生理的需要和自然的条件巧妙地结合,创造了最朴实,最初始的智慧之美。

然而建筑的美并没有止步于自然美, 它的功能也没有停留在保暖藏私,人们日益扩张的精神需求不断地刺激建筑师的想象潜能,不断地挑战能工巧匠的工艺极限, 于是新型功能和新颖外观的建筑不断涌现,如宛若花朵绽放的悉尼歌剧院,仿若扬帆凌波的Burj Al-Arab酒店等等。


一些超凡的设计师更是洞悉人类的本质,创建出倒映人类精神特性和实质的伟大作品,凝炼出促使人类不断自省和探究生命意义的旷世建筑。巴塞罗纳的天才设计师高迪的建筑就是其中之一的典范, 他的建筑犹如有生命的注入,有一种骇人的魔力和魅力。他的建筑理念是仿效大自然,像大自然那样去建筑,他在日记中写道: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人们无法用常人的经验和逻辑去赏析他的建筑。欣赏他的建筑就如同回味那个在凌晨5:45把你惊醒的梦: 你说不出事好梦还是噩梦,你努力地回忆但却只得零星的碎片,你觉得那些片断绞在一起似乎荒诞不羁,但是它确确实实又好像是你曾经经历过或体验过的实事, 你决定放弃对这个没有逻辑联系的怪梦的思索,但是你又无法抗拒它的隐约启示对你的诱惑…总之,高迪的那些改写了 “建筑”定义的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的真实的另一面。

现代建筑的创始人之一柯布西耶在法国的一个宁静致远的小山坡顶上构建了这样的一个建筑……说实在的,在今日之前,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因此我从前把它定义为:无法用人类语言表达的建筑。所以,如果你不采用字面阅读的方式而是动手实施的方式会更准确地看到它的正立面:1、在一张长方形的厚白纸上戳一些大小不等的方形的小洞,在四分之三处折一下,让它立起来;2、记得八十年代末姑娘们最流行的“公鸡头”吗?就是把额前的刘海往一边梳得高高的,并用摩丝固定住的那个发型, 好,把 整个“公鸡头”剪下来, (我也不想那么折磨人,但是,该建筑的屋顶的材质就是要黑色的和表面上看上去厚重但是实际上轻盈的东西,并且,只有“公鸡头”的外形与之吻合);3、把剪下来的“公鸡头”放在立起来的白纸板上——这就是该建筑的屋顶和墙面;4、最后,在“公鸡头”翘得最高的那一侧,立起一根与其差不多同高度的擀面杖。完成。这就是闻名于世,无数建筑门生们最渴望亲临膜拜的建筑经典——朗香教堂。它是一座教堂,准确地说,是一座惊世骇俗的教堂。在朗朗蓝天悠悠白云懒懒阳光亲亲绿草间,它活生生地吞噬掉了人们概念中的惯例和正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步入这个外表叛经离道的殿堂内部,视觉豁然失灵,教堂内没有太多人造明亮的光源,几支蜡烛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摇曳着微微的弱光。静静地坐下,似乎听到有人在低低地祷告。渐渐地,看得出室内的墙壁保持建筑原料的原样,没有任何装饰,教堂里的桌椅完全是最单纯的直线条造型和厚实原木材质。简单,朴素,平祥。唯一在空间里流动的是光线,室外的阳光透过厚厚的墙体里凿出的大大小小的空洞轻轻地投进来。不经意之间,刚刚才经过身边的一缕阳光,挪到了前排。时间在空间里悄无声息地运行着。忽然顿悟:世间千变万化,光怪陆离,似乎难以把脉住现在和未来,其实,有的东西永远不变,不应该变也不会变,所以,永远不变的就应该是要牢牢握住的, 那可是唯一可以信赖和可靠的……


人们总是很容易地看到,听到、触到、悟到建筑之美,而对于同样彰显人类文明的骄傲的法律之美,人们总是陌生、冷淡、疏远。法言法语晦涩拗口,常人难以理解;法则法例艰固精深,非一般人能破解,即使剥开概念术语的厚厚面纱,法律之美仍然因为其潜行于思维的深处,实令人们难以追寻。 在情感的体验方面,法治之美在于慧剑斩情思,虽然刀光剑影呵护公平衡平利益甚是精准出彩,但是刀起刀落,总不免有血泪相溅,不免让人们心有戚戚,敬而远之。


此乃一大憾事!


从本质而言,法律和建筑都是体现人类协调自然和社会,凸现人类非凡控制力,警醒人类不断反思自省的绝世美学。法律之美与建筑之美媲美。从形体上看,法律稳固的结构美与平衡的和谐美不逊于建筑的支撑框架结构美,从细节上品味,法律谨慎的语言和精妙的表述,就好比建筑物巧夺天工的细部;从功能来考察,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须臾不可缺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都不是伟大的、神圣的、出世的,而是实在的,世俗的,可以亲近和倚靠的,它们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和享有的健康,普通的人们平时不会在意它们的存在,一旦失去,或即将失去,才察觉它们的可贵。就在建筑经历了上述演化的同时,法律也完成了从同态复仇原始规则,到指向人民的权杖,再到推进社会进步,文明繁荣的原动力的蜕变。从像单细胞一样简单而单纯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条件反射式思维开始,法律(思维)在不同哲理的引导下,在演绎、归纳思维的轨道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今,在世界一体化浪潮地推动下,这两条思维主线不断地交汇,融合,分离,再交汇,再融合,再分离…交织出两相依依,又惜惜离离的美妙画卷,绽放出像星云一般惊艳而谜幻的色彩…这就是以下的故事试图讲述和描绘的。



从历史的伤痕、现实的喧嚣和未来的缄默中,我们能否探寻到自己的法撑起遮风挡雨一片天的秘密?

与法共美的天空(摄于Island of Adventure)(摄影:草籽)


写到此处,突然忆起民族学纳日毕力克前辈曾经讲解的“美的三种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意思是,能够欣赏自己的美,固然是一种很美的美,而能够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知己知彼的更高层次的美,再则,能够把自己的美和别人的美拿出来让大家分享的美,则是最高境界和层次的美。得益于前辈指点,草籽只是在法的天地里有点小小的愉悦之旅,不敢独用专享,希望可以借力相传,愿大家可以踞此看到遁入尘世法界之美。草籽的故事不是哒哒哒学术正点的那种,也不刻意去构建什么“扎实或坚实的基础”,如果读者不是仅仅用眼睛,而是以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第六感觉、判断、推理、想象等等全情倾注,随着草籽能美到的各路之美慢慢深入,或许就能窥见连贯故事背后的法思之美。草籽的故事也许天马行空,也许云游太逍遥,真正驾驭无形终归何处的是读者自己,是读者自己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深深浅浅,高高低低,正面侧面,或明或暗,总之,只要读者看到的法(思)不再是一面而是两面、三面、多面…草籽的故事就可以结束了。

结束了的只是草籽与法共美的故事,永无止境的是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此贴子已经被老行者于2005-12-1 9:15: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