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哲学与人文世界

老行者之家-哲学与人文世界-中国大学学术忧思

中国大学学术忧思

作者:吉彦波 阅读2812次 更新时间:2001-08-12

最近,学术界一直在谈论学术“打假”的问题。《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文章谈及论文制假的几种类型及模式: 
  父子型——父代子(也有个别情况下子代父)写论文; 
  夫妻型——夫代妻或妻替夫写论文; 
  师生型——师为生或生替师(师有名气有关系但没时间没精力没动力研究,只在学生论文上署名发表即属生代师)写论文; 
  上下型——下级代领导(这在目前已是流行性感冒)写论文; 
  抄袭型——找一本人不常见的刊物抄一篇投出去,高明一点的稍做改头换面,胆大一点的原汤原汁; 
  牟利型——代写论方收“润笔”……服务于论文制假的是“文集”、“文库”、“文选”满天飞,学术刊物遍地开花,“增刊”、“专刊”层出不穷,越出越厚。如果在报刊上发文章时留下了地址,马上便“入选通知”、“获奖贺卡”、“名人词典”、“学术会议”请柬似雪花般飞来。有钱或有权的(当然有权也就有钱!有钱也就有了权)乐此不废,海南、西双版纳、张家界,黄山等地的旅游业得到极大支持。 
  与专著、论文泛滥相伴而来的是评奖的泛滥与失真。不要说大大小小的“学会”、“协会”、“学术会议”、“研究会”、研究院、研究室、编辑部都在评奖,交钱就得奖,钱多奖级高,名利各有主,证书满天飞。就是以各级的政府名义进行的几年一次的官方评奖,也充满了铜臭气和权香味。
  某地财政部门官员的一篇极普通的文章,在号称该地最高级别的社会科学评奖中得一等奖。人们不解,问评委何以如此?评委言,不评一等奖,人家不拨奖金……评奖有假,硕士、博士这样神圣的学位也有假。一些喊着最响亮的革命口号的单位,正在拼命卖硕士、博士文凭,教育大户成为创收大户。 
  学术界惊呼:“硕士热,博士热,就是学术不热;论文多,论著多,就是学问不多;入选证,获奖证,就是学风不正;文凭高,学位高,就是学养不高”。制假、造假弄得鱼目混珠,真假莫辩,泥沙俱下,乱成一团。 
  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这只是表面现象。但要说人们不识真假,那是假话。是不想别真假,不愿识别真假,不敢判别真假,而非不知道真假。不想、不敢、不愿的原因在于体制。我敢说,私营企业的老板在识别人才上,个个是火眼金精,绝不存在不想、不敢、不愿的问题。因为用了假货假人才,他的企业就要破产,他就得跳楼。相反,对于吃大锅饭的高校或研究单位而言,主管人员心里虽然"明镜似的",但也仍要用假、容假,让鱼目混珠,假货泛滥。 
  这是因为: 
  第一,假做真时真变假。现在假货水货已成了大气候,成了主力军。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术刊物,刊物上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都是除了作者自己看再没人看,除了评职称有用再无他用的假冒伪劣产品。在论文制假队伍中,既有不会制真而不得不制假的,也有虽会制真也稍带制假的;既有为自己制假贩假的,也有替别人为钱财制假贩假的;既有个体制假的,又有集团,甚至单位出面制假贬假的。单位出面买个书号刊号,每人发表一篇。平均分配,毕大欢喜。 
  人数之多,队伍之众,早已使得真假难觅,相形见“寡”。如果不容假、揭露假,便会影响稳定安定镇定。让那么多假货作者脸往哪儿搁,人往哪儿去呢?还拖家带口的。再者,法不现众,人体中责寡。为了使居于少数的真品避免灭顶之灾,对制假贩假者还是让一让吧!毕业学术腐败不是经济腐败更不是政治腐败,不影响大局。 
  第二反正拿的国家工资,又不存在企业破产、跳楼自杀的危机,我干嘛惹人得罪人呢? 
  第三,造假者治学无术,但活动能力却极大,且居于多数、深得人心,我得投鼠忌器:要团结大多数,不能得罪一大片;再者,人才是假的,但礼品礼金是真的,怎么好意思让人家出丑呢? 
  第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能在这干几年?为什么要引火烧身? 
  第五,人才市场上大学生还是“短缺产品”,萝卜上带的泥再多也还能卖出去,用假人才制假产品还可以过日子,又何必自找麻烦,大动干戈。 
  第六,在计划经济仍然计划着的这一块,中国人现在认“包装”,用人单位大多还是只看招牌不看货色,假货只要包装好还能卖出去,假师傅又怎么会失业?
第七,人家是假的,咱也不太真,让李逵出了头,咱这李鬼不论大小都得吃亏。能包容时且包容吧! 
  第八,咱的上司也是认真,认量不认质。搞什么“工程”、“评比”、“验收”,看的是论文多少,专著多少、硕士多少,博士多少,谁看你真人才、真水平?人家认假,咱何必认真? 
  学术打假,人才打假,说到底,是一个体制问题。一旦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经济,则假东西便会大大减少。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正常竞争必然带来产品过剩,产品出现过剩之后人们就要选择,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破产失业。在竞争的条件下为了保证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在选母机、选原料、选工匠时,谁也不会选假货,为了防假就得选名牌。产品制造商为了竞争不致于失败,就得创名牌、保名牌,用高手师傅制造高质量的名牌产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假、贩假者的市场便大大减少了,假论文、假人才便面临危机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才制造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生存,就不得不建立相应的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机制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面临企业破产,下岗、失业危险时,人们的内讧、嫉妒、窝里斗就不得不悠着点了,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就不得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了。现在的工厂绝对不会出现选模范不选好的,故意选表现一般的甚至于很坏的,嫉妒、挤排、贬低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相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自负盈亏的企业中得到了最大体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既不天生是恶,但也不天生是善,说到底,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假货泛滥,要从社会关系中找原因。改革就是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关系。改革的结果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变革了上层建筑,改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找工作难,人们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只见其弊而未见其利。 
  一方面,诚如报刊分析,大学生找工作难是难在城市,难在沿海,难在大机关大企业。这些地方,这些单位早已人满为患,当然以进。大学生在这些地方找不到工作,就会面向基层,进入基层。这对于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对于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和生产进步有利,对于我国社会的整体进步有利。 
  另一方面,大学生形成“过剩”,就业市场形成买方市场对于高教改革,校风学风教风的改革也是一个契机。政府机关的改革分流已经开始,可以说,教育这一块,特别是高教、高校这一块,是铁饭碗的最后一个了空洞了。 
  官浮于人,人浮于事;“校长一长行,院长一走廊,处长一会堂,科长一操场”是对高校官本位大环境下官多兵少现象的生动写照。“兵”虽然少,但却并不精。各个高校中行政、后勤人员都占了多一半,正式工玩,合同工转,长期临时工看,短期临时工干。就是少而又少的教师队伍中,也是混的多,干得少;用于副业的精力多,用于专业的精力少;用于内耗的心思多,用于教学的心思少;想当官发财的多,想做学问的少。 
  由于高校盛行的官本位,教不了书的搞管理,搞管理的论资排辈当领导,整个高校中权术重于学术,权术带头人多于学术带头人。权术带头人没人封,但货真价实,学术带头人有人争,也有人封,人数虽少水份多。教师地位最低,滥竽充数,得过且过,以至于“教授不如狗,讲师遍地走”成为注行语。在这种情况下,能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吗? 
  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单位用人难以唯才是举,用了以后也难以辞退庸才,加上计划经济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评价模式,许多单位为了保证人才的高质量,便追求高学历。各高校热衷于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而一旦发现研究生不会研究,博士生其实不博又会如何?又将如何? 
  我们现在的高教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官三位是计划经济的特征,职称评聘仍是计划经济统管统筹统分的模式(现在许多高校搞的低职高聘与高职低聘正是对这一模式的冲击,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片面,绝对,形式主义地(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注重素质和能力),追求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这都是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竞争经济,经济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才素质、能力的竞争(而非学历、官阶的竞争),人才培养导致教育的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是对名师的争夺,是名牌的竞争。学校没名气培养不出好学生;学生没水平找不到工作;毕业生找不上工作学校就招不上高水平学生甚至招不上生;招生状况不佳大家的日子便不会好过。这便是要创名牌名校的原因。 
  因为名牌大学不是名在大楼上,而是名在大师上;有名师学样才有名气,有名师才出高徒。所以人才的买方市场最终将导致的,必然是尊师重教,是高教改革,是打破高校的官本位、铁饭碗、人浮于事窝里斗;人才的买方市场带来的,既是高教事业的春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契机。 
  打破坚冰,开辟的是迎来春天、通向胜利的航道;吹去“泡沫”,得到的是学风的端正,学术的繁荣。大学生就业的“熊市”正是迎接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阵痛,我们即将听到的是新的生命的响亮啼声。 
老行者的话:今天的校园已不是昨天的象牙塔,同样也污染了社会上的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