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哲学与人文世界

老行者之家-哲学与人文世界-萨特是谁?

萨特是谁?

作者:肖雪慧 阅读4047次 更新时间:2007-12-14


萨特是谁?萨特是一个以自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人。他闻名遐尔,但在精神上难以归类。他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富于原创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又是社会活动家和反法西斯战士。他疏离于任何官方立场,拒绝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无论是法国荣誉团勋位,还是那令中国文坛朝思暮想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一概拒受。作为斗士,他身上涌动着一股抗击黑暗、挑战权势、伸张正义的冲动,这使他像是现代版本的堂吉柯德。二战时期,他投身法国抗抗运动,参加国际反法西斯活动,建立知识分子抗战组织,当过战俘、进过集中营。在参加抵抗运动和当战俘的经历中,他体验了面对最邪恶的势力时那种同仇敌忾的感受。无疑,这段经历和体验以及他超群的智慧和戏剧天才,使他写出了像《死无葬身之地》这样憾人心魄的剧作。战后,他四面出击,八方挑战。哪里有不公正,哪里就有他的抗议声。他抗议过政府禁止苏联芭蕾舞团到巴黎演出,当苏联出兵匈牙利,他的抗议转向了苏联,并愤然辞去法苏友协职务。为抗议美国进行越战,他拒绝赴美讲学,还应本世纪另一个颇具堂吉柯德之风的哲人罗素约请,参加“战犯审判法庭”,对越战进行调查。他作为这个民间正义法庭的执行庭长两度开庭,宣布美国总统等人为战争罪犯。对苏联,他也并不放过,他抗议苏联逮捕和审判持不同政见作家,抗议苏联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作协,抗议苏联出兵侵捷和入侵阿富汗……。由于苏联的一连串侵略行径,他遣责苏联政府是当代世界上一只“肮脏的手”……。萨特的行动令美国尴尬,,更令美国的对头苏联恼怒。

大国之中,中国是罕有的他一直保持友好情愫的国家。这缘于远距离遥望中国而产生的审美效应和对中国现状的误读。他一再示好,只是,这里不领情。自他的作品进入中国后,就没逃脱过当耙子射杀的命运,至令也还有人对他耿耿于怀,动辄把“西方腐朽没落思想”同他拉扯在一起,必欲掘墓鞭尸而后快。这讽刺性情境的出现,无非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事风格都意味着制造麻烦,而这碰巧犯了此间大忌。

其实,真正被萨特制造了最多麻烦的,是他本国的政府。五十年代的法国还未放弃殖民政策,试图以武力阻止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对此,萨特不仅口诛笔伐,抗议政府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还公开号召士兵在政府的对阿战争中不服从命令。为此,他的寓所反复被炸,警方想逮捕他,支持殖民政策的右翼分子游行示威,高喊“枪毙萨特”……,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继续为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奔走呼号,直至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在1968年肇始于巴黎大学的五月风暴中,他以自己巨大的国际声望全力支持巴黎学运和反对军警弹压;1970年,他出任他并不完全赞同其观点的几家激进报刊领导职务,用自己的声誉和影响保护这些报刊免遭查封;为捍卫言论自由,他无视来自官方的诽谤罪指控和警方的拘禁质询,以65岁高龄连续一周在街头叫卖报纸……

自伏尔泰之后,在给政府制造麻烦上,没人比得上萨特。幸亏,法国以民主、自由、宽容为立国原则;好在,这个国家的首脑是明智而大度的政治家。法国对阿战争期间,他号召士兵不服从命令,既未被政府宣布为卖国者,也没有受到控告。警方欲逮捕他,时任总统戴高乐说:“那些知识分子,让他们爱怎么搞就怎么搞”,还说,“我们不要去捉伏尔泰”。他支持学潮,在工厂、学校到处演讲,对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推动助澜,但没有谁宣布他为“黑手”……。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数万巴黎市民参加了送葬行列,世界舆论盛赞他是“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总统德斯坦和总理巴尔尊重他不接受任何官方荣誉的立场,分别以个人名义发表讲话,向这个一再给政府找麻烦、一再令政府难堪的人致敬。对于他的逝世,巴尔说是“使法国和国际思想界蒙受了损失”,德斯坦则喻为“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

巴尔和德斯坦的说法并非过誉之辞。但标志着萨特智慧,使他在国际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并对20世纪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其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严谨而高深的关于自由的哲学,但它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而是一种行动的哲学,一种使人负起责任、勇敢面对自由的哲学。萨特自己一生的活动就是对存在主义的生动诠释。它也不只存在于《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煌煌巨著中,也渗透在他那多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杰出戏剧和小说中,这些戏剧和小说使世界各国的普通人了解了存在主义,在西方,存在主义已是一种深入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的哲学。

如果一个人想活得明白一些,对萨特,可以不同意他,但不可以忽视他,更不可以不知道他。因为,他把一个巨大的问题推到了每个人面前:您选择自己作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