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圣殿的阴影下,
行在其追随者中的教师,
传授的不是他的智慧,
而是他的信念和爱。
——纪伯伦**
课堂教学是大学中最常见的活动,也因为如此,它也是最经常被滥用的活动。<1>想想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有些课堂曾怎样地使我们痛苦不堪,欲速逃之而后快,就知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布鲁克菲尔德直言不讳地谈到课堂被滥用之弊:由于这样的滥用,也由于讲课形式所具有的居高临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这种方式常常被宣布为已经死亡。但是,正由于如此频繁地被宣布死亡,其尸体仍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生气。的确,那些倾向于曾经在思想上为其读悼词的人常常会发现自己在以后的某个时刻又在使尸体复活。<2>课堂既是竞技场,也是舞台,师生之间既存在暗中的角力,也会出现联袂的表演,这就使得既要达成脆弱的平衡,又要活跃、具批判性和启发性,决非易事。写作本文,既不是为了标榜我的教学艺术或教学改革,那不是一个从教不到两年的新教师所奢望的;也不是为了炫耀我的教学技术,因为技术的滥用会危害到教学本身。恰恰相反,本文所描述的,是一个新手的课堂生存史,是一个新教师为了在课堂中生存下去而作的必要心灵挣扎。当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摇身一变而成为教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为了适应新角色,在庆幸没有对旧角色淡忘之前,就得多方尝试,所以我称之为试验。在我的试验中,教师和学生都互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双方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共同创造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每年都会老去,而新教师每年都会加入,本文主要是写给像我一样的新教师的;细节是魔鬼,所以文中保留了大量的细节,以我还没有褪色的经验的记忆作向导,支撑他们在泥泞中跋涉的脚步。本文也企图给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案例,并希望得到他们的反馈和指导。
一、问题
困难来自三个方面:教师、学生、授课内容。如果你是新手上路,面对大教室中的160个人,他们全是法律硕士,讲的是专利法,而且是在中午,那么,你就只有苦笑了:我真走运!<3>对于初任教师来说,刚开始的几周是令人焦虑不安的,小课如此,大课尤甚。上课的头一天晚上,往往很难睡得安稳,常常为了如何熬过第二天而苦恼。无论你准备了多长时间,都感觉不够。到了上课的时侯,时间也把握不好,不是讲不满预定的时间,就是讲不完预定的内容。一个新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多重的,每一项都相当急迫。而一旦开课以后,教学的压力就是头等的。可以说,一个新教师的第一二年都不得不在教学的重压下度过。即使只有一门课程,都常常会让新教师心惮力竭。
从受众来看,法律硕士的特点是,虽然参加了入学考试,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法学训练,法律基础相对薄弱。在进入法学院以前,他们对知识产权法,尤其是对专利法知之甚少。他们的学科背景也很复杂,文科生和理科生都有,各人的兴趣也大不一样,众口难调,文科生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专利法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理工背景知识的支撑,这样就加大了他们学习专利法的难度。从程度来看,由于把2005和2006两个年级合在一起,程度自然有所差别,但都得照顾到。法律硕士的另一个特点是职业教育,有很多同学在进入交大以前有过年数不等的工作经验,主体意识很强,学生交的学费高,期望值自然也高,如果上课的效果不好,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引起矛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法律硕士的人数本来就多,两个班合在一起大班授课,更加重了授课教师的压力。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要把课堂治理好,并非易事。
从课程内容上来看,专利法的技术性相当强。专利法与别的部门法不同之处在于:程序与实体杂陈,技术与法律交织,国内与国际并重。在同一部专利法中,既要对实体规范,如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有比较深的认识,又要对专利申请、复审和无效等程序了然于心。而对这些内容的讲述,又离不开专利审查指南中的庞杂内容。在对一个案例的分析中,既要对专利法熟知,又要对专利所涉及的技术方案有基本的理解,而其中权利要求、说明书中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常常令没有技术背景的同学如入云里雾里。另外,由于中国的专利法大多是移植外国法律和国际规则,在对中国专利法进行讲解时,又要拓展到PCT、巴黎公约、TRIPs等相关的国际规则,才能使同学们有一个广阔的视野。<4>所以,同学们原本认为“没什么”的专利法,却越上越复杂,越上越难,越上越不像他们所想像的法律。同学们感受到的压力,也就不时地转到了授课教师身上。
二、教学理念及课程设计
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是以教师或内容为中心的课堂而设计的,它们未能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学习中所扮演的丰富角色,所以,应制订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大纲,把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5>针对前述的问题,我提出了专利法教学的理念:互动共享、全程参与、具体直观。师生间的互动是为了建立信任,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了解,并把信息通过共享平台发布出去,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反馈机制,让同学方便地表达他们的要求,并得到教师迅速的反馈。课前、课中、课后全程管理是为了弥补课时少而内容多的不足,把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具体直观是要从内容上稀释专利法的难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件的制作和课堂表达上下功夫。
教学进度,除了几堂比较强的理论课外,基本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体系来进行。<6>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上了几次理论课后,同学普遍反映太难,要求回到基础。考虑到法律硕士的特点,决定以法条为中心,采用对法条进行法律解释,并辅之以立法史、案例、专利审查指南、与国际条约及外国法的比较等多角度来讲解。经过这种典型的大陆法系的教学,同学们发现,往往一个简单的条文后面,隐藏有大量的信息,从而训练他们对法条的敏感,培养他们的法律思辨能力。
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有什么样的考核指标,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考核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并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为了加强对过程的管理,我把成绩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到课的成绩,占25分;第二部分是同学课堂报告的成绩,占25分;<7>最后一部分是期末的论文成绩,占50分。对论文的写作,我从提交时间、字数、选题和规范四个部分作了具体的说明,提前告知同学。<8>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要求教师推荐书目,考虑到学生的课程很重,时间很少,专业背景各异,程度高低不齐,所以在推荐参考书的时候,我进行了分类,按必读书目、选读书目、高级教程和其他四个级别给同学们推荐,让他们按自己的情况去选择。<9>
三、建立信任
教学为什么对新教师尤其重要?声誉,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口碑。这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要生存下去的第一个坎。如果这一步挺过去了,可能诞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这一关过不了,则对新教师的打击可能是巨大的。新教师如果在早期的教学中受到打击,而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自信,这种阴影会在其教学生涯中延续好几年,<10>甚至可能会迫使新教师改变职业生涯,只能去做专门的研究工作,或者去做其他与教学研究无关的事情。教学这个基础打好以后,最重要的是可以给新教师以信心,而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信任因素构成所有有意义的学习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是把教学关系捆在一起的情感粘合剂;在建立互信的过程中,“教师可信度”和“教师威信”两个因素处于中心位置。<11>
新教师最致命的地方,是经验不足。其结果常会导致过度焦虑、发挥不正常、课堂控制能力差、与学生关系恶化等。但这并不是说,新教师就没有办法挺过这一关。只要在意识上高度重视,并足够勤勉,完全可以把劣势变为优势。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可供借鉴:信任、激情、高度负责、诚实、纪律、时时欣赏并激励学生。大部分新教师有一个巨大的优点,那就是激情。当经验不足的时间,这种热情完全可以弥补其教学经验的不足,学生完全乐意理解并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的热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他们可以在教师的身上发现他们自已想要的力量。经验大多是技术层面的,而激情却更多是人格方面的,同学会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生涩视而不见。<12>
由于刚出校门,新教师与学生常能很容易地打成一片,非常利于沟通和交流,新教师往往会与他的第一届学生成为好朋友。跟学生近距离接触,并不会伤害到一个教师的尊严,相反,可以得到理解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在日常的接触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增进友谊,改进教学。根据“自传隐喻”理论,教师要透露自己与教学无关的那些侧面,那些引起你热情、激情和关心的事,让学生感觉他们是在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打交道,学生会对把课外的热情带入课堂的教师表现出偏爱。<13> 一旦你成功地化解了初期的信任危机,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就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14>
有关师生关系的另一基本概念是领导才能。新教师不妨把自己视为“学生王”,去努力充当发动机的角色,不断地激励同学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小领袖,就可以应用领导理论来重新塑造课堂。尽管模式多种多样,对教学特别有价值的一种是由伯纳德·巴斯提出来的。在此模式中,四个因素构成了改善领导才能的核心:理想化的感召力、富有激发力的动机、智力上的激励和对个体的关照。<15>另外,对学生个人的鼓励也相当重要。法律硕士的法律基础相比法学硕士要差一些,有些同学会有一种自卑心理,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实际上,由于有多学科背景,法律硕士有其自身的优势。这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分析,找到自己能够发挥所长的领域,并且要不遗余力地鼓励他们。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人在小的时候常常受到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但进入成年以后,竞争加剧,受到的多是责备和压力,鲜少听到赞扬的声音。加之现代大学的规模化生产教育,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相当遥远。师生之间的接触仅仅限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之内。课堂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激励机制。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抓住机会把这个闪光点放大,激励学生的荣誉感。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表现就越出色。这时候,就轮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了。
四、课堂中的节奏
新教师的一个问题是,想告诉同学太多。“教师有一个很严重的想把什么都告诉学生的嗜好。”<16>新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生怕自己有所遗漏,所以想在PowerPoint页面上表现的内容过多,这种危险,会把新教师和学生都淹没在文字的海洋中,双方都感觉很累,而且收获并不大。而在这过程中,新教师把自己的主动性降低了,过多过细的展示反而束缚了自由发挥的余地。其实,课堂是时间相当有限的,想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企图把你所知道的,都通通兜售出来,这是极其不现实的。以为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也会感兴趣,这是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框架,一个方向,一种方法,并提及一些同学容易忽视但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并对难点问题进行解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如面面俱到,让学生有种飘忽而过的感觉,还不如就某个关键问题进行透彻的解释,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在面对其他问题时,也能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好的做法是,只做一个大纲,在讲授的过程中,循此大纲向前推进。这时,由于在细节上有巨大的空间要填补,就会迫使你进行快速思考,而激发类似战斗的热情。当然,这要与课前的精心准备有关,如果准备不足,就会发生“短路”,影响效果。
新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时间把握也会成为问题。因心中没底,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完成预定的内容。如果讲解的慢了,信息量就少,对学生没有挑战性,也完不成预定的内容。如果讲解得快了,还没到下课时间,准备的内容就讲完了,一方面学生听起来会吃力,另一方面,这时如果再回过头讲,学生就没有新鲜感,效果就差,如果敷衍过去,东拉西扯混时间,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也令学生反感,效果同样不好。这样的时间控制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技术来得到克服。<17>
如果要控制好节奏,就不能只坐在讲台前放PowerPoint。<18> 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要期望每个同学对你的问题都有热烈的回应。要走到他们身边,去进行引导式的或者情景式的提问。幽默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但一定要避免一些不当的笑话,尤其是笑话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一部分同学的不快时。由于听不间断的讲课时,人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平均时间跨度据估计在10~20分钟之间。<19>
所以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时间,每堂课老师先讲30分钟,留10分钟给学生作课堂报告,学生讲完以后,可以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对该小组的报告作评述,或者对其引申出的问题作全班性的讨论。这样进行时间分配,一方面可以发挥老师讲授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两个主动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效果。
永远不要拖堂。无论你讲得多么精彩,学生都会认为你不善于控制时间。
五、反馈机制
现代大学的教育,典型情况是这样的: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下课铃响,教师离开教室。学生与教师之间很疏离,教师对教学的结果常常不得而知,只能凭感觉,完成工作量就行。学生也不奢望去打搅老师,甚至跟老师作深入的探讨,他只要得到学分就行。所以,我常常在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又能充分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反馈;既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又避免点名产生的抵触情绪。
如果人数众多,又按传统的方法,则不易实行,效果也不好。如果用电子邮件每个人都来进行反馈,从时间、精力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找到一种反馈的办法,既要让每一个人都看到自己的问题、老师反馈,也能看到任何他人的问题和教师反馈。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把每一个人都置于他人的前面,每一个人都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自然会重视这种反馈方式。经过试验,统一处理是可行的办法,而Excel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它不仅在制作表格方面非常方便,还提供了强大的统计功能,可以用来提供学生到课的信息。
很巧,在2006年的交大新进教师培训班上,有一堂课是讲“课堂评估技术”的,教师举了几个例子,如小纸片、模糊点提问、针对性解释、应用卡片、一句话总结等。<20> 我就把小纸片技术和一句话总结两个评价技术合起来,首先设计了课堂反馈卡片,我把它称为“回音壁”。回音壁含有如下三个问题:(1)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2)我心里仍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3)一句话,我今天对本堂课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设计的具体内容请见图一。每次上课的时候,可以在课前把卡片发给学生,在课程结束以后收回。卡片收回后,用Excel把问题进行汇总,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21>表一是对问题作完回答以后的局部表。<22> 最后,把整张表群发给每一个学生。<23>如果学生有问题,或者教学上有不足,则会及时地又反馈给教师,这样,即使有问题,也会及时发现并得到修正。<24>
反复应用一段时间以后,师生间就可以产生默契,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反馈和互动,在第一个学期对一个新教师的提高是极其迅速的,不间断地得到学生的反馈,并充分利用好这种反馈来改进教学。这种方法还有利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可以在课堂中顺利推行改革。<25>
图一 课堂反馈卡片图样(用CorelDraw设计)
表一 课堂反馈卡片(整理后局部)
(1)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2)我心里仍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任课教师反馈(3)一句话,我今天对本堂课的最深感受是:宽限期制成产品就丧失新颖性?自己制成产品之后就不能申请专利了?Why?制成产品不是关键,关键的是销售。因为一旦销售就构成公开了。如果仅是制成产品并不能破坏新颖性的。所以,要仔细区别几种行为。法条看似清楚,理解应用于实际却很难自己有很多东西没读不丧失新颖性的三种情况虽然无优先权那样具有对抗第三人申请的效力,但从法理上该如何解释?即为什么不具有优先权那样的效力?对申请人的权利保护是否公平?宽限期与优先权的本质区别在于,宽限期是对发明人的一种补救措施,目的是在某种高级别的情况下,鼓励发明人尽早公开。但这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甚至会让发明人陷入被动之中。发明人应该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把权利固定下来。而优先权是已经提出了申请的,这就有了一个确定的日期了,比较容易稳定权利。优先权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而宽限期一般只对国内的有效。发现不足,力争上游新颖性的破坏!先发表的发明,一旦新颖性遭受破坏,那么发明就将不可被任何人获得专利权,这样如何保障发明人权益这个制度也是要促使发明人尽可能不要先公开,而是要先进行申请,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发明和权利。如果发明人的权利意识觉醒了,这样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或者鲜有发生了。对难点的讲解比较清楚宽限期的保护不是全面的、绝对的保护为什么不提高宽限期的保护效力?有无明确的界限界定专利与垄断?或者说专利与垄断是天生要连结在一起的?宽限期是一个例外,不可过分强调其保护效力。专利有垄断的部分特征。与垄断是连在一起的。但是专利鼓励后来者绕过专利,进行发明,从而推动社会的创新。制度设计不能照顾到各方的利益。
是感觉到时间比较紧对外观设计新颖性与他人在先合法权利冲突关系的认识。特别是商标权人是否在取得商标权时会一般顺带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呢?实际是,你说的情况是很普遍的,权利人可以把自己的商标权用于外观设计,进行拓展,一方面可以商标权保护,另一方面可以专利法保护。如一些酒瓶的包装就是这样的。好好看书才是王道。
法学研究的方法,历史纵向比较和世界横向比较老师我认为将审查主体定位于一般消费者是合理的,因为外观设计是依附于工业产品的,工业产品的生产经营终端就是广大消费者,如果外观设计的相同和相似已经影响了消费者的认知,那就说明它已经侵权了,必然会影响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我认为消费者是最具有发言权的。现行法律是以一般消费者为评价标准的。但是对于外观设计来说,有些产品并非指向一般的消费者,如汽车中的某个零部件,可能是不为一般消费者所注意到的。这时,以一般消费者为标准就会难以执行。而如果统一为某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标准来进行,则就要容易得多。你可以就此进行一个小的研究。专利法的立法历程老师利用表格的形式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
六、学生课堂报告
为什么要成立研究小组进行课堂报告?有几个目的:培养自治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兴趣,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6>通过自主形成的一个个小型集体的努力,可以寻找到众多有价值的论题,而这些论题在时间上是有连续性的,如果同学再下点功夫,可以扩展成专利法的学期论文,如果再深入研究,甚至可以拓展成硕士论文。这样写出来的论文质量,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就比大多数在学期末急匆匆完成的论文要高得多。当一个班的人数很少时,如少于30人时,分组很容易;但当一个班的人数众多,如超过100个人时,分组就会成为一个难题,这时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技术。
首先面临的是强制分组还是自由组合。如果采用教师强制分组,对于教师比较省事,但这个小组在实际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就很难培养起团队精神,因为他们在兴趣上缺少契合。如果采用由组合,那么对学生和老师都会麻烦一些,但是效果最好。所以,我决定采用自由分组的形式。即哪些人组成一个组,研究什么主题,什么时候做课堂报告,由谁代表小组作报告等问题,完全由学生决定。但每一个人都必须进入一个研究小组,不能游离于小组之外。小组的人数原则上是6人。<27>
小组作课堂报告的成绩是小组每个成员此部分的成绩。分组不必马上完成,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只要保证两周内连续有人做报告就行。教师只需掌握进度,这样学生也可以慢慢自主地从无序过渡到有序。
这样一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因为从一个松散的状态,到组成一个小组,到决定一个研究主题,本身就是一个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锻炼。我发现那些积极主动的人,会很快组立小组,而那些最活跃的人,会成为小组的小领袖。而那些本来有些惰性的人,也会在前面组的带动下,慢慢组成自己的小组。对于教师,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跟踪和更新分组情况。表二就是某一个中间周的分组情况汇总表。其中的研究题目是学生自拟的,一共有24个。<28>
作过报告的小组,已经有了成绩。还没有作报告的人,成绩栏暂时空着。打“*”号的同学,是该研究小组的组长。从中还可以看到每个小组的人数,以及哪些人已经进入了某个小组,哪些人还处于游离状态。从中还可以统计出整体分组的组数和人数情况。<29>
这要求教师实时管理所有学生的通讯方式,有变化时及时更新并发送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共享平台除了有利于推进教学外,还有利于日后的教学研究,大量的过程信息可以从中检索、收集得到。学生组成小组以后,还要作指导。为了保证课堂报告的质量,我要求学生在课下先进行讨论,待他们的研究有一定结果以后,再最后跟我讨论一次,然后才能够到课堂上作报告。这一次与学生的面对面讨论相当重要,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小班教学的魅力。<30> 在人数多的班上,这种小组讨论可以弥补上课讨论不足的缺陷。每个小组我都会跟他们就选定的主题讨论3小时左右,要对其观点、材料来源、模糊点、演示文稿的制度、课堂报告的形式等充分讨论。如果学生的主题不符合要求,就得换其他题目重新开始。
小组研究有几个优点。首先,小组研究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虽然上课是掌握高校课程内容的必要条件,但大多数的学习成果是在课外获得的。<31> 任何课程的教学时数都是稀缺的,课堂上的信息量不可能足够大,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自主学习。通过课堂报告小组,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律和主动精神。实践证明,虽然每个小组的知识水平各不相同,但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其研究,并展示给大家。其次,小组研究还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因为课堂上,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讲述原理性的内容,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在案例上。因为研究案例也比较耗时,可以通过研究小组的形式,让小组做典型的案例研究,在课堂上报告出来与大家分享,从而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一个学期上完以后,最后一节课,我请学生对专利法课程作一个小结,同学们谈得最多、觉得收获最大的也是课堂报告。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多种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类:(1)认为增进了团队精神的;<32> (2)认为提高了表达能力的;<33> (3)认为提高了研究能力的;<34> (4)认为提高了上课质量的;<35> (5)认为是一种教学试验的;<36> 这些意见对于将来课程的开设、管理都是很有教益的。
组建小组进行研究、教师指导以后再作课堂报告这种教学方式固然好,但也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困难,那就是授课教师的负担会非常沉重。现在很多高校的做法是,上本科班的老师配备助教,但对于上研究生课程的老师却没有助教。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课程组织、讨论等等都要任课教师来完成,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得要有巨大的投入。如果教师没有助教制度来支撑,教师可能只会凭自己的责任感来教学,难以长期坚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现实的考评体制是,重研究而轻教学。论文课题等研究成果可以量化、能够迅速带来现实利益,而教学改革活动不可量化、短期也不大可能产生什么利益。现实的挤压,会抑制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
表二 课堂报告研究小组分组表(Excel整理,局部)
周数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时间10.0910.2310.311.0611.1311.211.27……
研究题目上海交通大学专利状况研究报告藏药的专利保护企业如何面对专利侵权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权之滥用——从反垄断立法角度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标准探讨先申请与先发明原则的比较研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专利战略研究……
成绩(总分25)22222221.421.623.2 ……
小组人数5695676……
学号姓名参加小组状况 ……
1061909047张 ……
七、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通常,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完全由教师作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便易行,缺点是把学生对象化了。如果换个角度,把学生引入评价体系,让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群体作出评价,就可以增进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们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这能让他们学会怎样进行判断并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尤其是当他们有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时。提出批评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怎样接受他人的批评。他们可以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严重性。当看到别人如何努力地使其反馈意见重点突出、清晰易懂,他们就能意识到哪种反馈意见是最有帮助的。<37>所以,我在对课堂报告中,引入了学生评委。学生一旦参与到课堂的创造过程中,就会更积极主动,更集中注意于同学的报告,并能从同学的报告中学到更多。另一方面,引入学生评委,可以对学生的课堂报告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而让教师的评价占一定比例,又可以部分纠正学生评价中的某些偏见,更为合理。
表三是我每节课发给学生评委的评价表,该表给出了评价的要素和评价的标准。通过五个评价标准,可以全面地反映课堂报告的研究质量。
表三 课堂报告评价表
专利法研究小组课堂报告评价表
主题:
评委: 学号: 日期:
评价项目得分评价标准
I选题:是否有理论和现实意义(20分) 1. 学生评委的工作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请每个评委珍惜机会;
2. 本评价为记名评价,不署名则评价作废(用符号*表示);
3. 评价完以后,评委应当发表意见,写明评价的理由;
4.
评委的有效评价中,去掉一个最高分(用符号^表示),去掉一个最低分(用符号#表示),其余所有分数加总,平均值占该次报告成绩的60%;
5. 老师的评价占该次报告成绩的40%;
6. 总成绩为25分,把学生评委的评价与老师的评价加权以后相加的成绩,计为学期末该小组每个成员的研究成绩;
II研究准备工作:是否充分(30分)
III课堂陈述:是否条理清楚观点鲜明,有启发性(30分)
IV小组补充:是否体现团队精神(10分)
V回答问题:是否切中要害(10分)
合计(100分)
我想说两句:
为了保证公正,学生评委要从表中随机抽取,而每个同学都有至少一次机会充当评委。学生作为评委,可以增进他们自己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还因为评委就在同学中间,他们有一种“功放”的作用,如果以一个评委可以影响3个同学来计算,则他们每次可以影响40个左右的同学,这样的一个网络关系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每次课程结束以后,评价表要当场收回,并进行统计。按照评分规则把成绩算出来以后,就可以当天发给全班所有同学。<38>
当周做报告的同学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可以看到别的同学对自己的表扬和批评,从而在将来作进一步的改进。还没有作报告的同学,可以从该周作报告的同学得到启发等,并激发他们作得更好。表四是其中一个小组作报告以后统计出来的成绩表。
表四 课堂报告成绩表(Excel统计)
专利法研究小组课堂陈述评价
题目:第三次专利法修改草案综述
成员:王
评价项目IIIIIIIVV 票有效性
学生评
委选题:是否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0分)研究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30分)课堂陈述:是否条理清楚观点鲜明,有启发性
(30分)小组补充:是否体现团队精神
(10分)回答问题:是否切中要害
(10分)合计
(100分)
学生评价18.8 27.7 27.4 8.3 8.5 90.8 有效票数
老师评价2030299997
总成绩19.3 28.6 28.1 8.6 8.7 93.3
加权成绩4.8 7.2 7.0 2.2 2.2 23.3 12
但有时仅从一个数字式的成绩,并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所以我在评价表中设计了一栏“我想说两句”。如果说成绩是一个定量的评价的话,则这一栏是让同学给出定性评价的。两相对照,对一个报告小组所作出的评价就比较完整,而且也更能反映出其优缺点来。报告人在得到评委的反馈后,将来在改进时也会更有针对性一些。表五就是对上述小组所作的定性评价。一般说来,报告人会更在乎这样的定性评价,因为它比一个数字包含有更多的信息。
表五 主观评价——“我想说两句”
1周伟演讲者富有激情,一上场就把全场震动了。但我觉得情绪还应保持在理性状态,毕竟这是课堂。
2沈小力讲得还行。
3段盼讲演人富有激情,表达清楚。
4卫清池演讲有激情,但注意这不是解说足球,凄清固然重要,但演讲的内容的条理性更为重要。
5曾倩选题很好,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到未来,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小组做了较多的研究,个人觉得还可以对其中的问题进一步加深。研究者很有激情,不过假如能用自己的演讲去吸引别人,两者兼顾会更好。
6彭德雷陈述表现的很好,时间掌握上有待改进,个人认为陈述时理论性较强,如果能够进一步形象化效果会更好。
7李峥讲得不错,把问题讲得很清楚。
8党凯知识点丰富,准备充分,收获颇丰。
9向红梦1,个人认为:该组还需把内容提炼,应宏观上阐述。2,组员参与度不够。
10雷敏
11张小梅讲述人很有激情,讲述清晰,内容详细,但是:结论性观点模糊,分散。
12麦德华主讲者讲述清楚,有吸引力很好。
13王青1,课堂陈述人讲解清晰,准备充分。2,该选题很有意义,作为最后一节课的内容十分合适。
14胡亚林是否将专利法草案向大家展示一下。专利法修改目的,当前几次专利区别。
15老师评价该小组从立法史的角度对专利法的修订草案进行了疏理,从中归纳出了修订的重点和修订理由。这都是法律人应该关注的方面。这可以给同学们一个宏观的视角。如果再以横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则会更好。
八、读书会
为了补充课堂的不足,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读书会,研习专利法原著。<39>考虑到专利法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中国专利法的规则大多是移植或借鉴国际条约,受英美专利法制度的影响也很深,而当今美国的专利著作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所以选择了美国法学院的经典权威教材《专利法原理》。<40>
读书会采用小组负责的方式,由每个小组对当周负责的部分先行翻译,再向其他同学讲述,回答同学的疑问,并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有不懂的地方,我再负责解答或者另行研究解答。每个组轮流进行,每周一次往前推进。<41> 日常活动基本上都由同学自己负责,既锻炼了同学的组织协调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学术能力。刚开始的时候,进度比较缓慢,但后来就有了大的改观。经过读书会的训练,同学们对美国专利法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可以自己自学了,同时还促进了同学对法律英语的重视,让他们把专业和语言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在读书会上,除了有法学院的教师参与指导,我们还特意邀请了一些有实务经验的人士来跟同学们交流。实践证明,读书会对于文科院系,是非常好的对课堂的补充。读书会由于是自主学习,所以激发了同学对专利法的兴趣,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群体读书相对于个人读书,更能集思广益,更能对一个问题作精深的探讨,更能有利于同学们的能力培养,同时也能锻炼同学们的意志。<42>
九、危机管理
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危机。一种是在课堂上,当学生中出现不同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是不合理的时候。另一种情况,是当学生作弊的时候。在此两种情况下,都要对学生说“不”。这需要勇气。一旦把重心从教师身上移开,改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虽然说起来、听起来或者看起来都很美,实际上这种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和教师的压力都同时增加了,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会一帆风顺,学生可能不会像教师所期待的那样欢心鼓舞地接受,而更可能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出现抵触行为并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正确实施后没有成效。正如大量的文献和我们自身的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问题在于,虽然这种预期的效果和作用是真实的,但它们不会立刻也不会自动实现。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习惯于老师告诉他们每一件他们想知道的事情,一旦老师的这种帮助没有了,学生当然不会喜欢了。<43>在一个大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会表现出不满。理由多种多样,比如不满你的课程设计,或者给了他们过大的压力,或者他们觉得得到的成绩不公平,或者觉得你讲的课难以接受等。这时小的危机就出现了,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蔓延开来,不可收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抱一种积极的心态,“一切问题都是好问题”,把问题当做机会来处理,积极寻求解决或者改进。一般情况下,双方都会达成共识。但如果学生提出无理的要求,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制止。要爱护学生,但是不能讨好学生。学生有自己的利益,有些是对的,但有些就要坚决反对。有些学生希望课程不要太难,而又要有好的成绩:花的时间要少,花的力气要小,得到的成绩要高,一句话,价廉物美。这怎么可能呢?我曾经在课堂上对全体同学说:我相信我们会成为好朋友,但有时你们却是我的敌人,我要跟你们身上的怠惰、不良习惯作不懈的斗争。我相信你们是优秀的法律人,我们之间出现任何问题,你们都要以法律人的方式来思考,要按法律人的程序来行事。课堂不是市场,而是探求真知的地方,我绝不允许我的课堂成为涣散之地。
另外,只要有道德风险的地方,就会存在作弊的可能性。如何面对学生的不诚实呢?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论文剽窃。“有些剽窃仅仅是无知造成的。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剽窃并说明它为什么是一种严重的过错,不仅可以防止天真的学生做出剽窃的举动,而且可以威慑故意剽窃。”<44>如果最后剽窃还是不幸发生了,就必须认真严肃处理。“若怀疑学生作弊或抄袭,直接质询他们。要立即处理这些问题。不参与到那些试图忽略学生作弊行为的20%教师中去。”<45>在批改专利法课程论文时,我首先要对同学的每篇文章进行学术规范的审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我发现有六位同学的论文存在严重的抄袭问题,有的甚至整篇抄袭。我把六篇被抄的原作找到以后,分别把六位同学找来谈话,当面告诉他们:你的成绩已被取消!并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下不为例”,而我是“此不为例”,因为我已经多次强调过这个问题。谈话的过程是凝重而痛苦的,而且持续时间都不短,谈得最长的一位同学是从晚上10点一直谈到夜间3点半。经过谈话以后,几乎无一例外全部同学都表示心理震动很大,夜不能寐,感触颇多。<46>
后来这些同学都成了我的朋友,有的同学在后来的第二个学期照样选了我的课,有的同学表示以后只要我开课,他就一定要选。这说明,对学生严格,而不是“放水”,可以及时地制止学生的侥幸心理,培养严谨的学风,为将来树立一面镜子。现在就把危机处理掉,是为了将来不再出现类似的危机。
十、课件制作技术
把课件制作技术放到最后,是因为它可以相对独立。“功夫在诗外”,教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有出彩的表现,全在备课,只不过这个过程隐藏起来了,没有展现给学生而已。但是,只要开讲,学生就能感觉到你是有准备还是没有准备,其媒介就是课件,所以课件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的不足是:技术手段落后,基本上没有引入现代科技的成果。以法条为中心,专注于法条解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多少发言权。一个最典型的现象中,在法学教育中,很少引入图形和表格,也很少引入关系图。方法单调,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是一个优秀的法学教师,当然可以不用借助任何设备,仅凭一张嘴就可以完成精彩的教学。但这需要多年的修炼,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仍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进行辅助。对于新教师而言,课件的制作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课件可以弥补新教师缺乏经验、不熟悉内容、欠缺课堂驾驭能力等不足。有了好的课件,就等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所以,课件的制作,就绝不能只是文字的堆积,而要综合应用多种工具和技术来实现。Ms PowerPoint是最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只能线性播放。讲授内容只能从前往后顺序进行,如果要临时找到某个中间的内容,则要费一番周折。而且,它往往在播放某个具体内容的时候,却忽视了整体的环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导致思路混乱。尤其在讲解关系复杂的内容时,不能得心应手,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知识是非线性的,人的思维是从一个小的根处生发出来的,人的思维就像是树,像网,错综复杂,而不是像路一样一直向前延伸。如果求助于思维导图,情况就会为之一变。<47>MindManager软件就可以完全避免这个问题。<48> 它遵从人的思维习惯,从树形结构的根部开始伸展,长出思想的枝、苗、芽,形成一个非线性的分叉结构。主讲人可以根据需要,从任意一个地方开始讲述,或者跳到另一个地方,而演讲者和听众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知识体系的结构始终呈现在观众的前面,他们知道到了什么地方。MindManager还有一个相当优秀的功能,主讲人讲到一个新的内容后,其他的内容会自动叠起,只呈现大纲。这样,就能使焦点一直保持在当时最感兴趣的点上。图二就是用MindManager制作的可以随意展开和折叠的结构图。从这个结构图,观众可以很快地把握专利法的大致内容,比如说章节、法条的名字等。<49>
引入新的工具以后,通过所做的专利法的结构图,在给学生进行讲解时,会非常方便,可以让学生在见到一棵树木之前,先让他们看看整个的森林,通过这个导图产生的整体感,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中迷失方向。这样有利于从全局来把握一部法律的全貌,更符合学习的规律性。用图说话,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该软件虽有优秀的功能,却有两个缺点,一是要付费,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二是它在处理汉字时不能自动换行,如果处理大纲,再合适不过了,但如果要处理长文本,就会有些麻烦。
FreeMind可以解决MindManager存在的两个问题。<50> 首先,它是共享软件,只要遵循共享协议,就可以使用,不用付费。其次,它可以完美地处理各种文字,对于稍长的文档,能够自动换行。对于展示法条或者类似内容,非常合适。该软件的文件很小,效率很高,缺点是功能没有MindManager强大,不能作出非常豪华的界面来。但综合考虑,是目前最适合的思维导图软件。图三是用Freemind制作的专利法第二章的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任意折叠和展开内容,非常灵活。
图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结构图(用MindManager设计)
图三 专利法第二章(用Freemind设计)
在确定了用作主干的工具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使所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俗语说,一图抵千言,凡是可以用图形来表达的地方,都可以尽可能使作图形来展示。这时,几个图形软件就派上用场了。<51> 把图形用于法律的教学中,更多的不是追求其效果,而是对原理的可视化展示。其技术和原理也并不是很难,每个人稍加学习就可以使用。关键是要培养一种用图形来辅助解释原理的意识。专利法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时间节点,有技术性、法律、经济的要素掺杂其间,有些原理性的东西,靠语言描述很难奏效,而通过图形,则可迎刃而解。
专利法中有各种各样的时限,在对时限中的各段权利进行界定时,可以采用数轴的方法来演示。有时,一维的数轴就足够了。如专利法第13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申请人可以要求实施其发明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适当的费用。”这就是我们说的发明专利的“临时保护”。为了讲清楚临时保护,就需要把其他几个概念一并讲清楚。这时,我画了如图四的示意图。
图四 专利临时保护示例(用CorelDraw绘制)
这是一个一维的数轴,标明时间。专利申请日是原点,从这一天开始,发明创造在法律上才开始发生意义。一般的专利申请,18个月以后就要向社会公开,这个公开的日期,叫做专利公布日。在专利申请日和公布日之间,因为还没有产生专利权,任何他人都可以实施相似的技术而不会产生问题。专利公布以后,如果请求实质申查,并获得专利授权,就要向社会公告专利权的诞生。从公告日起,只要专利没有被无效、没有因欠年费而失效、没有因过了保护期而终止,这段持续的时间就是专利权有效延续的时间,如果他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实施了专利,就构成专利侵权。专利失效日以后,专利技术进入公有领域,专利权就完成了它的生命周期。如果其他几部分都好理解的话,则在专利公布日和专利公告日这段“临时保护期”内的权利就稍有些难于理解。因为这段期间也没有产生专利权,保护申请的技术的理由何在呢?原因是这个技术已经公开了,他人完全会从该公开的技术中获利,从公平的原则出发,如果专利最后获得授权,就应该把权利期往前推一截,虽然临时保护期间的保护是相对弱的,还是给获得授权的专利权人提供了足够的救济。当然,如果经过审查,没有获得专利授权,也就当然不存在什么临时保护了。通过这样一个图,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权利状况展现出来,随后的分析也更容易理解。
图五 外观设计的构成(用CorelDraw设计)
但有时,用三维的坐标更容易说明问题。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有些费解,甚至会去试图作排列组合。但如果我们画一幅如图五的示意图,心中就会豁然开朗。在图五中,我用形状、图案和色彩分别作为X、Y、Z轴。在形状、图案轴上的点是闭区间,表示包括该点,即形状和图案可以构成外观设计,在色彩轴上的点是开区别,表示不包括该点,单独色彩不能构成外观设计。然后,在各个平面上各取一个点,都是实心点,表示形状+图案的组合、图案+色彩的组合、形状+色彩的组合都可以成为外观设计。最后,在三维空间中再取一点,以实心点示之,表示形状+图案+色彩也可以成为外观设计。最后,综观这个图,除了色彩轴上的一个空心点外,其他所有的点都是实心点,表示除了单独的色彩不能构成外观设计外,其余所有的组合都可以成为外观设计。如果同学们对这幅图稍有印象,便会对“外观设计的构成”这个概念有牢固而深刻的理解。
除了用数轴或三维坐标来说明专利法的概念或原理我,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辅助讲解。例如,关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这就是权利要求解释中的折衷原则,但要讲清楚折衷原则,就必须先把周边限定原则和中心限定原则讲清楚。为此,我画了如图六的示意图。
图六 权利要求的解释原则(用CorelDraw设计)
图左边表示周边限定原则,圆圈表示专利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权利边界,目的是限制专利权的范围。箭头向内指,专利权的范围严格地限定在圆圈确定的边界内,这种解释对专利权人最不利,对公众最有利。右边表示的是中心限定原则,箭头向外指,指专利权不必严格限于权利要求书的界定,在全面考虑发明的目的、性质、说明书及附图后,可以把保护范围延伸到圆圈之外,这种解释对专利权人最有利,但对公众最有害。中间的图表示的是折衷原则,即保护范围以权得要求为准,但说明书和附图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可以溢出一部分,以在专利权人和公众间寻求平衡。<52>当然,课件制作完毕,只是得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其他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也可能影响到教学。<53>
每个学期上课以前,应提前一天到学校察看教室。这有几个好处,先体验一下环境,教室的大小,光线的强弱,桌子与椅子的状况。如果有多媒体的,要检查一下话筒的音量大小和调节方法,电脑机柜的开关机位置。如果是用教室的电脑设备的,要看一下里面有没有自己要用的软件和字体,如果没有,要请求管理人员安装或者自己安装,否则会影响课件的展示效果。机器如有特别的设置,如有些硬盘分区进行了锁定,则要认真阅读桌面上的提示,以免上课时无法拷贝课件。如果是要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务必同时把电脑带去,试一下连接线的状况,投影屏幕的切换。上课的时候,应该提前15分钟左右到教室,作好一切准备工作。有些教师往往会因为一点儿技术问题而延误时间,一方面会因慌张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会引起同学的不满。这种气氛如果延续一节课,则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十一、余论
即使教学质量只提高10%,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据研究,优秀教师有300多条不同的特征,可以浓缩为6条,即他们:对工作饱含热情、知道该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提高自己、擅长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擅长与学生交流、能激励学生挖掘出自身的潜力、教学效果十分理想。<54> 虽然这些标准对一个新教师而言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但通过不断地学习,是可以逼近的。对新教师而言,要直面问题和困境,不回避,不畏难,以诚实的态度面对。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有适合于自己的教学理念,制定了教学目标后,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来作支撑。但即使你头脑中充满了种种教学理论,作了各种精心准备,当你走进教室的时候,仍然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像一叶孤舟航行在大海上那样无助,那样面临各种不确定性,一切想像和概念都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混沌状态。这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让我们对讲台心存敬畏。完美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这种想法激励我们在心底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用激情之剑来穿透我们从讲台上下来之后所蒙上的挫败感。在课堂这个竞技场上,既是适者生存,也是勇者生存,最重要的是,要听从内心的呼唤,信自己。
2007年12月5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504
♀ 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
刘永沛,(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电子邮件:liuyongpei@gmail.com;个人主页:http://apei.sjtu.edu.cn。
作者借此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2005和2006级法律硕士研究生。他们给了我工作的热情、梦想和信心,让我成熟起来,并开始认真思考和对待教师这个职业;他们给了我友谊、信任和掌声,让我度过了艰难、晦暗、混沌、却又难忘的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初半年。特别感谢科代表何琦、陈智丽、张小梅,他们克服困难,帮助我承担了初期大量繁琐的人员组织、资料分发与收集、数据整理等工作。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宾凯老师和李俊明老师对专利法读书会(源社)的理论指导;感谢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袁秀挺法官、君泽君律师事务所顾洪锤律师、九州梦网法务总监唐向阳对读书会的实务指导;感谢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学院朱春玲老师为读书会同学设计的团队拓展训练。感谢专利法读书会的所有同学,他们探索真知的激情和汗水,曾弥漫在美丽的交大校园。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郑晓华老师,她对初稿一针见血的批评促使我作深入思考并进行重大修改。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2006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彭德雷和孙慧凌,彭德雷阅读了论文初稿,并改正了一些文字性的错误,孙慧凌帮助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出处。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的所有同事,他们对我的观点和实践的反馈,无论是支持还是质疑,都非常热烈而且善意。特别感谢郑成良教授、叶必丰教授、徐向华教授、沈大明副教授、胡加详教授、寿步教授、林彦博士、崔香梅博士、徐彦冰博士、许多奇副教授、王福华教授、王光贤副教授、其木提副教授、金泽刚教授、方堃副教授、王彬博士,是他们不断的鼓励、支持和建议,催生了这篇论文。
<1>
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著,周心红、洪宁译:《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英文版S. D. Brookfield, The Skillful Teacher: On Technique, Trust, and Responsiveness in the Classroom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0)。
<2> 同上注。
<3>
知识产权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法等,有的高校把它们合在一起,作为一门知识产权法课程来开设。而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除了保留一门综合的知识产权法外,还把上述几部分内容全部单独开设,各部分成为相对独立的课程。这种课程设计的优势是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有机会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学校的层面来看,由于交大在传统上以工科见长,最近几年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居全国高校第一,技术创新很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下,开设专利法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专利法的教学和研究首先就可以为交大服务,并可以和理工的科研进行互补、相得益彰。本文仅以我讲授的专利法课程的教学为例来探讨,讲授对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2005及2006级法律硕士,讲授时间是2006年秋季学期,学时数为18周,36学时,2学分。课程从每周一的12点开始,到1:40结束。
<4> PCT,《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5>
罗伯特·M·戴尔蒙德著,黄小苹译:《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使用指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英文版Robert M. Diamond,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 A Practical Guide (John Wiley & Sons, Inc.)(1998)。
<6>
专利法课程教学进度,按18周计,是这样安排的:第01周、第02周,第一讲:专利法导论;第03周、第04周、第05周,第二讲:专利法的历史、哲学和经济学基础;第06周、第07周、第08周,第三讲:专利法的基本原则;第09周、第10周、第11周,第四讲:授予专利权的条件;第12周,第五讲: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第13周,第六讲: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第14周,第七讲: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第15周、第16周、第17周、第18周,第八讲:专利权的保护。
<7> 这两部分的考核办法,本文后面会谈到。
<8>
我对论文的要求是:一、提交时间。2007年1月31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过期将不再接受。二、字数。不少于5000字。三、选题。1、可以就研究小组的选题选择其中某个侧面或者整体论述;2、可以翻译外国专利法典型案例;3、可以翻译外国专利法论文;4、可以翻译外国专利法;5、可以写中外专利法著作的书评;6、可以写调查报告。一句话,只要与专利法有关,皆可可入题。四、规范。1、抄袭者为0分。2、采用学术论文的格式,不接受散文式、随笔式文体。3、注释不能少于15个,脚注,全文连续编号;4、参考的文献或者书籍,加起来不能少于五篇(本);5、中文文献的引证参照《中外法学》;6、英文文献的引证参照《蓝皮书》(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 Columbia Law Review Ass’n et al. eds., 17th ed. 2000)。 在此要加以说明的是,由于当时法律硕士的注释规范没有出台,所以用《中外法学》的引证规范代替。对以后的课程,中文文献的引证,应参照法律硕士注释规范。
<9>
一、必读书目有两册:汤宗舜:《专利法解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二、选读书目有三册(套):赵元果:《中国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新专利法详解》,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编著):《现有技术与新颖性》,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国家知识产权局版权法司编:《专利法研究》(1991-2005,每年一卷),知识产权出版社。三、高级教程是美国法学院的权威教材《专利法原理》英文版:Donald S. Chisum, Craig Allen Nard, Herbert F. Schwartz, Pauline Newman, F. Scott Kieef, Principles of Patent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University Casebook Series) (Foundation Press 2004) (Hardcover) 。 四、其他书目是为了增进同学的兴趣而推荐的,一共有四册:(英)马克斯 H. 博伊索特著,张群群、陈北译,张群群校:《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英)马克斯H.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德博诺编,蒋太培译,李融校:《发明的故事》(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10>
对于法律硕士的课程而言,有些高校就发生过学生“驱逐”老师的严重事件,对于学生而言,这当然是“维护”了他们的正当利益,但是对一个新教师而言,这就是一种心理创伤,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这个周期至少需要3年,因为在学生在校期间,新教师将会觉得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困难重重。
<11> 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第107页。
<12>
在学期未的调查中,同学们也表达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这实际上也是学生对教师的鼓励。“一个学期下来,感觉最深的是:刘老师的激情一直在燃烧,这一点太难能可贵了”(吴永平,06法硕),“我希望刘老师的激情不要减退,与同学们的沟通不要减少,尽管您的付出也有些流言,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知道爱恨的,群众的眼光是善意的,您的付出同学们能感触得到,并且感动,引以为豪”(李运洪,06法硕),“这是一门我从入学以来老师和同学最具学习研究热情的课程”(李莹薇,05法硕),“刘老师非常认真,充满了passion,具有感染力,课程的演示文本丰富详尽,对每个研究小组的指导也尽心尽力,能将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讲的如此生动,实属难得”(包文辉,05法硕),“专利法课程引入了很多新鲜的元素,做了很多尝试,让专利法成为了一门很有活力的课程。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性格完善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您的性格比您的课程本身更有魅力,真的可称得上是心灵的导师”(陈智丽,06法硕),“您是我研究生生涯中永远不可忘却的美好回忆!”(林锋,05法硕)
<13>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以一节课的时间以“我的学术之路”为主题来介绍自己。为了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我在PPT中画了一个中国地图,一个世界地图。在地图中,我标出了我呆过的地方和时间,从云南到黑龙江,到四川,到北京,到纽约,最后到上海。从一个偏得不能再偏的小山村,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去学核动力工程,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当工程师,到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学习法律,到纽约Cohen, Pontani, Liberman & Pavane (CPLP)律师事务所工作,再到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任教。讲述的过程,我会放一些典型的图片,并穿插一些小故事,但始终贯串一条主线,就是自己对法律、对知识产权法,尤其是对专利法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告诉他们,你上了楼,还要把你上楼的楼梯展现给他们。你要告诉他们你的卓越之处,也要告诉他们你的弱点,诚实透明是最好的策略。我告诉学生,今天的我可能就是明天的你,我走过的路可能就是明天你们将要走的路。也告诉他们,我为什么能够胜任专利法这门课。我还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是我第一次作为一门课的主讲教师上讲台,对教学法知之甚少。诚实与信任是孪生兄弟。我发现,学生对这些信息非常感兴趣,你适当公开的信息越多,就能越快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另外,由于刚到交大工作,为了节约时间,避免在闵行和徐汇校区两边跑,我在交大闵行校区法学院的办公室住了一个学期,所以有大块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如跟学生一起过中秋节、元旦节等;在讨论的时间,或者上完课以后,邀请同学们一起吃午餐或晚餐等。与学生的频繁交流,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早期教学经验,又与学生建立起了牢固的互信关系。关于自传隐喻理论,See, Tarule, J. M., Voices of Returning Women: Ways of Knowing, in L. H. Lewis,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Returning Women,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no. 39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88). 转引自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第111页。
<14>
有了信任,就可以大胆地鼓舞学生的士气,这时如果能把学生作为一个团队来进行管理,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产生一个大的效果。由于我的课安排在中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的士气。怎么办?后来突然记起在北大法学院上韦之老师课的情境,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用掌击一下桌子。所以我也想试一试。每次上课,我和学生一起用掌击三下桌子,表示开始正式上课,要集中注意力了;每次下课以前,我和学生再一起用掌击三下桌子,以庆祝这次课顺利完成。如果拍得没有精神,就让学生再来。这样,既振奋了学生的精神,也释放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和结束课程。如果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做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15> See, Bass, B. M.,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4) Bass, B. M.,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1994); Bass, B. M.,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dustrial, Military, and Educational Impact (Mahwah, J. J.: Erlbaum) (1998). 转引自L·迪·芬克著,胡美馨、刘颖译:《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指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英文版:Fink, L. Dee, Creating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signing College Courses (John Wiley & Sons, Inc.2003)。
<16>
玛丽埃伦·韦默著,洪岗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英文版:Maryellen Weimer,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ive Key Changes to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2)。
<17>
一般来说,如果用PowerPoint的话,以每页讲2分钟比较合适,这样的速度既让学生感到仓促,也会让教师很从容。这一方面在做课件时要适合地把2分钟的内容放在一张PPT上。在时间控制方面,如果没有经验,可以使用PowerPoint提供的计时工具来辅助,它会准确地同步告诉你课程进行了多长时间。具体步骤是:进入PowerPoint,点击“幻灯片放映”菜单,再点击“排练计时”菜单,这样PowerPoint就会在左上角出现计时的方框。这个方法用在控制学生的课堂报告时间方面也很有用,因为在实践中,如果给学生10分钟,大部分的同学都会超过,学生在时间控制方面更没有经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时进行提醒,让他们准确地控制自己的进程。
<18>
展示不当,会影响效果。使用传统的设备,演讲者只能被限定在电脑的旁边,通过鼠标或者键盘来播放讲解的内容,教师完全被限制在展台的方寸之间,制约了教师的发挥。如果进行一个小的改进,通过USB接口接一个无线鼠标,就可以把教师解放出来,这样的设备,一般有效范围是50米,可以在50米之内播放电脑上的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边讲边走到学生中间,进行互动,其效果远比只坐在讲台上讲授好得多。
<19> See Bligh, D. A. What’s the Use of Lecture?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1972); Rogers, C. R.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0.) 转引自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第49页。
<20>
主讲人是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沈玉顺,题目是“高校教与学的评价和改进”,2006年9月。关于课堂评估技术的详细内容,请参阅〔美〕托马斯 A. 安吉洛、K. 帕特丽夏 克罗斯著,唐艳芳译:《课堂评价技巧》(第二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英文版Thomas A. Angelo, K. Patricia Cross, 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
<21>
由于卡片的整理要花费相当的时间,所以可以让学生轮流作这项工作,我的做法是,由当周作课堂报告的小组来负责整理,而反馈由我来作出。关于课堂报告小组,请见本文后面的叙述。
<22> 限于篇幅,表一把学生姓名、学号,到课情况统计都省略了。160个人的大班,完整的表可以达到三十至四十页。
<23> 对于群发,最好通过配置Microsoft Outlook来实现最为方便,但在此之前,需要作一些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全部学生的通讯录。通过Outlook的分组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对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邮件发送。Outlook还支持脱机的邮件准备工作,更增加了教师处理邮件的灵活性,如果采用联机电子邮件方式来处理,则会有诸多不便,事倍功半。在专利法教学的一个学期中,我与学生的来往通信量达到2000多封,就是得益于强有力的电子邮件处理系统。
<24>
如我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就是通过学生的反馈而作出的。年轻教师往往喜好理论和宏观叙事,但学生会把他从高山拉到山腰,再拉到山脚。一个年轻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转型、演变,从历史、哲学、经济学的“高峰”下来,从学术的神坛上下来,躬身向学生请教:你们到底需要什么。只有经过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25>
有同学认为课后回馈部分很有创意,是课堂的延续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深入,从难以接受到喜欢上这种教学方式,经历了一个过程(黄国一,06法硕);有同学认为将“回音壁”融于课堂教学,能提高同学的听课效率(章洁,05法硕);有同学认为,“回音壁”的使用,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曾倩,05法硕)。
<26>
关于学习小组的更多细节,参见玛丽埃伦·韦默著,洪岗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第149页。英文版:Maryellen Weimer,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ive Key Changes to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2)。
<27>
据管理学专家的研究,每个小组6个人是最佳人数,参见(美)沃顿商学院专稿:“你的团队最佳人数是多少”,《IT时代周刊》,2006年7月25日,http://column.chinabyte.com/173/2502673.shtml(2006年8月10日访问)。但根据班级的大小,某些小组可以适当调整多于或者少于6个人,不必非常严格,因为小组课堂报告团队毕竟与企业的小组团队不同。
<28>
在一个学期中,小组一共作了如下二十四个专题的研究,视野相当开阔:(1)上海交通大学专利状况研究报告;(2)藏药的专利保护;(3)企业如何面对专利侵权;(4)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权之滥用——从反垄断立法角度;(5)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标准探讨;(6)先申请与先发明原则的比较研究;(7)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专利战略研究;(8)等同原则在专利侵权判定中的适用;(9)传统知识的专利保护;(10)中小企业专利战略研究;(11)专利权与技术壁垒;(12)权利用尽与平行进口;(13)金融领域的专利研究;(14)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在先权利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15)商标权与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权利冲突和重叠保护;(16)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以汽车为例;(17)U.S. Patent Priority --Tragedy of Schendel;(18.E-bay v. Mercexchange 美国案例分析;(19)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研究;(20)专利证券化研究;(21)第三次专利法修改草案综述;(22)失效专利研究;(23)试论公共健康危机下的强制许可制度;(24)商业方法专利研究。
<29>
整个表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当某个人进入某个小组以后,在小组位置列和该学生位置行的交叉点上注明“1”,这样每一个人都会在表中占有唯一的一个位置,分组情况一目了然。然后再在“参加小组状况”一列求该学生行的总和,由于每一个学生只能进入一个组,所以其结果不是“1”就是“0”。“1”表示已经进入小组了,“0”表示还处于游离状态。这一列对于那些还没有分组的同学相当有用,他可以知道哪些人还没有分组,从而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联系,组织起来。如果没有这个表指示的分组情况,并每周发送给同学,则对那些后来分组的同学,就会很不利,他要把没有分组的同学找出来,就比较困难。
<30>
在美国,核心课程都采用小班教学,即使是上千人的大课,在讨论时也必须分成小班,故需要很多博士生做助教,要求相当严格。关于小班教学,参见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载甘阳、陈来、苏力(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9页。
<31> See, Eble, K. The Craft of Teaching: A Guide to Mastering the Professor’s Art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8). 转引自J·罗曼著,洪明译:《掌握教学技巧》(第二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英文版Joseph Lowman, Mastering the Techniques of Teaching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32>
“专利法课上学会了团队精神,讨论比学习更重要”(黄军林,06法硕),“小组讨论模式比较新颖,比较好,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和讨论研究氛围。有利于对某类问题深入分析学习”(麦德华,06法硕),“对课堂陈述这种新形式的运用对于我们开拓知识面的作用是很大的,也使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张纪涛,05法硕)。
<33>
“课堂陈述的确锻炼了大多数人的胆量,尤其是面对众人的演讲能力”(吴永平,06法硕),“课程陈述模式较好,既能锻炼了部分同学的演讲能力,又开阔了所有同学的视野”(赵德林,05法硕)。
<34>
“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我们学会了自己查找资料、分析比较中外专利制度的异同”(胡亚林,06法硕),“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掌握了许多新的特别有实际的法律学习研究的好方法。特别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组课题研究,使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项法律课题项目从题目的选取、资料的收集、具体研究,得出结论等等完整程序的进行,这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及毕业后的实践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徐晓东,05法硕),“各小组的课堂陈述,能让各位同学参与到先生的教学工作中,同学在准备陈述的过程中亦能自觉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章洁,05法硕),“第一学期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收获更多的与其说是微观的知识点的掌握,不如说是完成了一种思维的转换,并且适应作为一个法律职业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专利法课程的小组讨论提供给我们完成这种转变的一个非常可贵的平台”(李宁,06法硕),“专利法是我学的所有课程中在课堂上学到最多东西的课,也是最忙事最多的课。”(何琦,05法硕)“从课前预备、课堂演示投影以及课堂小组演讲并课后‘回音壁’,全方位地为我们法律硕士度身定制了一套专利法大餐。不仅将我们引入专利知识的殿堂,也带领我们遨游了专利法缤纷世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每一位课堂演讲小组成员对专利法的研讨兴趣,培养了各个参与者团体合作概念,在相互配合和相互协助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专利法的博大精深。许许多多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东西,再一次被激起,许多曾被我们不屑的东西,再一次闯入我们的视野,并饱尝其中无限趣味”(张喆翊,05法硕)。
<35>
“课堂演讲的模式挺好的,可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老师主动,学生也会主动”(李阳,05法硕),“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从中闪现出了很多思想的火花,使我们能紧跟上外面世界的变化,了解到最新的热点问题”(孙慧凌,06法硕),“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个人感觉最深的是学生课堂陈述部分。学术演讲的成功呈现与一个产品的成功开发及商业化的过程一样锻炼组员的综合能力,包括合作能力,研发能力,陈述推销能力。如果组员认真经历了这个学术演讲的流程,那么组员各方面都会有提高,至少组员对团员合作中的难与易,悲与喜会有些许感性认识。如果要对教学提点意见的话,那么就是保持学术演讲的教学环节”(赖爱玉,05法硕)。
<36>
“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锻炼,这种形式也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了起来,是比较有益的尝试”(张亮渊,06法硕),“小组的课堂陈述做的很不错,可以推广,老师做总的指导,具体工作由学生去做”(杨正莉,06法硕),“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这对我们学生是多方面能力的锻炼、提高,使得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扩展了思维,增长了知识”(冷伟君,05法硕)。
<37>
玛丽埃伦·韦默著,洪岗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英文版:Maryellen Weimer,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ive Key Changes to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2)。
<38>
利用Excel的排序和计算功能,可以轻松地计算出成绩来。Excel可以实现按行或者按列排序,这样可以把最高分和最低分挑出来去掉,再对其余成绩进行计算即可。
<39>
读书会在2006年9月26日成立,一共24个学生,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源社,取追根溯源、探求真知之意。全部成员分成五组,五个小组的名字分别叫金族、木族、水族、火族、士族。每个小组的成员不多于5人,这样有利于小组内翻译、讨论和报告的分工与配合。
<40> Donald S. Chisum, Craig Allen Nard, Herbert F. Schwartz, Pauline Newman, Principles of Patent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University Casebook Series)(Foundation Press, 2004).
<41> 读书会在2006年秋季学期一共进行了12次,完成了《专利法原理》第一章起源和政策(Chapter 1 Origin and Policy)的翻译和讨论,其主要内容是专利法的起源、专利法的哲学基础和专利法的经济学基础。由于第一章比较抽象,加之同学们对外文文献不熟,所以读得比较慢,讨论得比较细。
<42>
2007年1月9日,读书会作了一个小调查,专门涉及到读书会的价值,下面是几个同学的体会:“确实感受到一种意志的历练,一种心态的培养,一份感恩的情怀。坚韧、平和、宽容……所有的收获,都是那样的弥足珍贵”(05法硕,徐玉环);“在这个过程中的进步比较大,读书会的学习也许是本学期中唯一的收获”(05法硕,马驰);“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很高兴自己坚持了下来,结识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美国专利法原理的学习还会继续下去,希望下学期可以更系统……可以尝试让同学用英语就报告内容作演讲,但讨论仍可用中文”(06法学,李蕊);“通过整个读书会的学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对原版教材的学习,从语言与法律上拓展了视野,这是一种点滴的积累过程”(06法硕,李斌)。
<43> Felder, R. M., and Brent, R. Navigating the Bumpy Road to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 in College Teaching, 1996,44(2),转引自玛丽埃伦·韦默著,洪岗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英文版:Maryellen Weimer,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ive Key Changes to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2)。
<44>
威尔伯特·J·麦肯齐等著,徐辉译:《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略、研究和理论》(第十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英文版Wilbert James McKeachie, McKeachie’s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11th ed.,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2)。
<45> Tabachnick, B. G., Keith-Spiegel, P., and Pope, K. S., Ethics of Teaching: Beliefs and Behaviors of Psychologists and Educators, i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5) 506-515 (1991). 转引自巴巴拉·G·戴维斯著,严慧仙译:《教学方法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英文版:Barbara Gross Davis, Tools for Teaching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
<46>
他们后来给我的来信中,写道“在以后我的人生道路中,不会再看到‘抄袭’这样的字眼了,有这一次已经够了”、“午夜的交谈让我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那沁入肺腑的话语几乎把我整个思想体系彻底颠覆”、“这将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件大事,值得终生铭记和反思的一件大事,关乎做人做事的大事”、“经过这一次谈话,又重新坚定了奋斗的方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在某些方面要彻底打碎自己”、“从此刻开始,摆正心态,真正做个的法律人”。
<47>
有关思维导图的简介,参见(英)博赞著,张鼎昆,徐克茹:《大脑使用说明书——思维导图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48>
可以到http://www.mindjet.com下载试用版,现在的最新版是7.0版。有关MindManager的教材,参见Hugh Cameron and Roger voight, MindManager for Dummies (Wiley Publishing, Inc. 2004)。
<49> 关于法条的名字,参见汤宗舜:《专利法解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
<50> 可以到http://freemind.sourceforge.net下载最新的0.9 Beta15版。由于Freemind需要Java环境,所以需要同时下载并安装Java环境。
<51> 图形软件有两种,一种是处理位图的,如Adobe Photoshop,它可以把像片、扫描的图片等处理成所需要的格式和内容。好处是可以有丰富的图像来源,能得到各种各样真实的效果。位图的一个弱点是文件偏大;另一个弱点是如果原来的图像分辨率很小,在放大时会变模糊,呈现马赛克现象。另一种软件是处理矢量图的,如CorelDraw,它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示意图、原理图和效果图等,而且它生成的文件很小,图形可以无极放大而不会影响到其精度。在很多种场合,需要把这两种软件合起来使用,才能达到所想要的结果。
<52>
关于周边限定原则、中心限定原则和折衷原则的详细解说,参见汤宗舜:《专利法解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327页。
<53>
比如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带U盘去,却发现U盘出了问题,或者更糟的人,忘记了带U盘,使得课程无法进行,相当被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交大强大的网络资源,事先放到老师的FTP上,就可以免去这些担忧。每一个注册了交大邮箱的老师,都可以同时得到1G容量的FTP空间,老师可以把自己的课件,或者跟同学共享的比较大的资源放到FTP上供学生下载。上载文件的网址是ftp://portal.sjtu.edu.cn,用户名和密码与交大的邮箱相同。上课时,直接从FTP上下载到上课用的电脑,非常方便。但是,如果课程中要用到其他的软件或者特别的字体,就需要事先提前到教室先把这些软件或者字体安装上,以免影响展示的效果。学生下载的网址是ftp://public.sjtu.edu.cn,用户名与交大邮箱相同,密码缺省是public,可以修改。详细说明请参看上海交大主页http://www.sjtu.edu.cn的网络服务部分。
<54> (美)Frederick J. Stephenson(主编),周渝毅、李云译:《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7-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