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这是一篇迟来的文稿。相信本文的观点会受到我国法学界同仁的非议甚至责难。
说它迟来,是因为本文中的基本观点早在10年前就已成形。
那时,笔者正在美国耶鲁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撰写已是一年有半。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大致底定,几个章节(包括导言)早已草就。总之,对论文写什么,怎么写是胸有成竹。在一次与论文主导教授的见面中,
其实,这只是教授的一时气话而已。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西方是一项普遍性的要求。为了求证这一点,笔者参阅了一些欧洲出版的书籍,其中一本文献直截了当地指出:"博士论文必须具有一个命题"。
这番讨论使笔者深受启发,开始明嘹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具体落实到博士论文上来讲,笔者总算弄清楚了"命题"是个甚么东西。如是乎,接下来的事就是我的了。说起来惭愧,为了这个"东西",我冥思苦索,茶饭不香。读者或许不相信,足足费了我近一个月的时间,才算找到了这个"东西"。
谁知道这一拖就是整整十年。而且,如果不是清华大学法学院邀请笔者就法学的研究对学生们作一次讲演,恐怕这篇文稿的面世还会拖下去。
说这篇论文会遭到非议和责难,是因为本文旨在破除流行至今的法学博士论文的思维积习,并试图建立一套全新的研究方式。
换句话说,本文中的观点一旦被采纳实施,或许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行法学博士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模式,从而也可能会间接地影响我国法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似乎是一件非同小可之事,因为任何西方的"舶来品"最初都难逃中国传统习惯的抵制,只有哪些所谓符合中国国情的东西才最终被认可和接受。笔者对此已有心理准备。总而言之,本文的观点是否符合国情,只有见仁见智了。
一、甚么是命题?
命题就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骨髓"。简单地讲,它应该是贯穿整个博士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你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general issue)或基本观点(general position)。
(一)博士论文是著书立说吗?
毫无疑问,每一位博士生候选人苦熬三年(在西方有时甚至需要七、八年),当然期望其辛勤劳动能公开面世,以此受到学术界更广泛的批评和认可。如果其论文中的基本观点具有令人信服的论证,或者论文中提出了重要学术问题并获得了开拓性的探索,那么,这样的博士论文就应该具有"原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撰写博士论文就是在著书立说。
际上,目前我国博士论文做完之后,将它变为书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从西方的标准看,这博士论文了是否有"说"就难说了。更精确地讲,这些博士论文是"说"太多,以致於弄不清楚他(她)到底想"说"甚么。用学术一点的话讲,读者不知道这类论文在论证甚么命题,或者说不知道在探索一个甚么基本问题。由于这种情形是带普通性的,下面的例子也就随手拣来,笔者绝无针对博士候选人本身和他们的指导教授之意。
例一、《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该论文作者倒是提到了研究该课题的深层动机,即是"想为中国信托制度的继受提供一个理论模型。"
但动机不是"命题",而且这个动机也只是"提供"一个东西,即作者本人并没有论证这是个好东西,还是一个不好的东西。说到底,这篇博士论文是一篇典型的介绍性"东西"。该论文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东西(指信托制度)我们国家还没有,现在我把它介绍进来了,而且是比较性的;是好是坏,要斤要两,你们(指学者和立法者)看着办吧!坦率地讲,这类"东西"长期流行於我国法学界,已经成为经典模式并广为我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所模仿,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来。这类介绍性的文字对我国改革时期的立法创制以及学术视角的扩大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学界的主要研究模式,更不应该是法学博士论文的固定模式。所谓论文,通常当然是指讨论、辩论、或论证等。但博士论文首先是必须有一个基本论点或观点(即命题),否则,何"论 "之有?又何如" 论 "之?笔者读到许多冠以"论X X 法"为题的博士论文,外人误以为真的有个"论(点)",但实际上是缺少基本观点的,只是论文题目听上去怪吓人的。xix>其实,该论文作者在做" 介绍性 "的文章时大可向" 二道贩子"学习,即在向路人"贩卖"时,自始至终围绕一个中心"命题",明确肯定地说,这个东西是好(或不好),是符合(或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例二、《宪政的经济分析》,
总之,能理解到博士论文是要论证新观点就是一个难得的认识,这比太多的博士论文的昏昏然要好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该篇论文的导论和第二章写得中规中距,论述中回顾和评价了研究宪政的其他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出并且简要的论证了为甚么要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宪政。
笔者不能确定在国内学术界中用经济分析宪政的方法是不是该论文作者的首创,如果,这篇文章应该具有原创性,即originality。
第一、如果作者提出的要求应该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宪政,那么论文的通篇都应该围绕这个命题展开论证。具体地讲,论文地分篇至少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什么是经济分析的方法?为什么学者仍用这些方法?为什么一定需要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宪政?等等。可惜,论文作者并非这样做。而是在论文的主要篇幅中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实际论证了其他六个观点:诸如宪法的经济功能,宪法蕴涵的经济逻辑等等。这种论证或许对建立经济分析方法本身有某些辅助意义,但并无直接关联。换句话说,论证的重点本不应该放在采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具体分析宪政的某些领域上,而应该放在经济分析方法的建立上,即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而不要其他方法?论文作者对论文分篇的安排和内容显然并没有朝着这个思路上走。既然如此,那么其论文的" 原创性"就会让人质疑,至少是会大大折扣。
第二、西方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是论证一个基本观点,即中心命题,而不是多个。
这道理不难理解。因为,一多就无所谓"中心"了。具体来讲,首先,只有当你要确定或提出一个基本论点,你的论点就有了方向,就知道怎么样组织素材,安排结构,并提出围绕着基本观点而展开论证的分题研究(SUB-ISSUES)。其次,博士论文不是一篇大学者或大教授的论文,它只是博士生候选人正经八百尝试学术探索的开始确。能将一个基本观点,或命题讲清楚就很不容易了。大学者或大博士因有名气,一篇讲上十多个观点也毫不含糊。这或许因为他们对这领域涉足太深时间太长,讲的话大家信;或者也是为名所累,没有时间精力论证。而博士生是在学习阶段,应该一开始就培养出严谨的学风。最后,更重要的是,博士生能同时在一篇博士论文里提出诸多重要的学术新观点。并且一一加以科学严谨的论证是自欺欺人。因为,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观点也不是那么容易提出并且论证成立的,除非你真的是学术天才,当然,一旦你寻到一个基本命题,你要论证六个与此相同的学术观点(SUB-ISSUES)或者六十个学术观点都不为过,只要这些学术观点是围绕这个基本命题展开的,或者说是紧密相关的。可惜的是,该篇论文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命题,而只是主张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宪政,但全篇论文的分题内容并非为这一主张组织和展开的。从西方的要求来看,这篇论文的根本缺陷实在令人惋惜。
我们当然还可以找到类似上例的其他博士论文,但由于笔者手头上的论文有限,而类似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因此,上述两个例子应该具有典型意义。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博士论文可以变成印刷精美的书,但通病仍在:要么就是没有"说",昏昏然也;要么就是"说"的太多,以至于弄不清他(她)到底在说什么。因此,本文的"说"与电影中秋菊要讨的"说法"不是一回事。这里的"说"有点像"学说"和"理论",而秋菊要讨的"说法"只是要一个"解释",即为什么朝她男人的那个地方踢?当然,秋菊也希望上级领导批评村长,要村长认错。换句话说,电影里是先有了"说"(踢下身事件之疑问),然后才有秋菊要的"说法"。
(二) 为什么要命题?
一篇博士论文要求有命题,即中心论点,绝不仅限于是出於安排素材,组织结构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论文的命题在最大程度上反应了该论文对学术的贡献,即原创性。在西方,指导教授和学界人士一看论文的导言部分就可以判断论文是否有学术价值,因为导言部分通常会对前人在某一个问题上所作的研究作出回顾和评价,然后以此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即命题。
笔者审阅过不少内地学生申请香港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的开题报告(proposal)。这些报告罗列的分题(sub-issues)研究不可谓不全面,通常都试图与香港法的某一部门法作比较,其比较范围极其广泛。甚么法律特点,法律效力及法律后果比较等等,无所不包,就是看不到申请人到底要论证一个甚么学术观点,或探讨一个甚么学术问题。总而言之,按照这个开题报告写出来的文字,一定会是与上述例一中所描述的东西差不离。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出於一个极大的误会中,即把命题的原创性与题材的新颖性混为一团。
但如果你的研究发现,地球不是球体的,是八角形的或三角形的。那么,一旦你的命题能够论证成立,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学术贡献。这一贡献,足以获得世界上任何学府的博士学位。再例如,某些迹象使你怀疑地球是球体这一命题,你因此展开研究,你研究的问题是:地球到底是不是球体的?即使你的研究可能没有结论,或者说还存在有重大疑问。但是你提出了这些疑问并分析其重要性。这项研究也不得了,同样具有原创性,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极大学术价值,尽管你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第二种研究或许在学术贡献上可能没有第一种那么卓越,但以此获得人和高等学府的博士学位应是绰绰有余的。
我举出这些与法学无关却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例子,一是因为这些例子比较易懂;二是通过这些例子说明法学研究应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通过论证中获得有学术价值的新发现,新贡献。三是因为我或许还找不到中文的法学博士论文可以作为例子。北京大学法律系苏力教授一篇申请《中国社会科学学刊》(香港)学术基金会报告应该是一个可举的例子。
既然例子这么难得,笔者也就以他为例了。朱教授的课题名称是《跨文化社会法律研究中社会控制之批判》。
这如同法学博士研究生要研究其他法学问题一样,例如票据权利研究,联合国维和部队之法律地位研究,中港公司法比较研究等等。然而,明显不同的是,朱先生在报告中对社会控制的概念作了简要回顾与评析后,明确提出其研究中所要论证的命题:"社会控制不是这个概念所指向的那些社会现象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品质或特点,而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意义的投射或客体化。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个看起来荒唐但不是不可能的结论:在一个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许就没有社会控制。
这就是我想在这一研究中所论述的命题。通过对美国和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比较研究,我想证明社会控制是一个为文化所制约的概念。它为一定的文化假设和信仰所构成和支持,它不具有当代西方以及部分东方社会法律学的研究者们所认为或假设的那种世界性或超时空性(著重号为笔者所加)。"
朱教授接着论述这一命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性。我想,学术基金的报告审阅批准者应对这一部分最感兴趣。同样的,博士生导师也对其学生论文开题报告的类似部分最感兴趣。最后,朱先生围绕这一命题,勾画了各分章节的研究内容。
应该说,在西方学术界,这是一份典型的基金申请报告。在笔者没有获得更直接的例子前,也可视其为极具参考价值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审阅者或者指导教授看的就是研究课题的命题是什么,是否具有原创性,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因此,一份博士论文研究报告的价值,不在于其内容是否包罗万象,而在于它是否有一个值得探讨或论证的基本命题。简言之,命题在博士论文中的重要性如同人体结构的"骨髓"一样,缺此不可。
有一点值得与朱教授商榷的是,或者说值得提醒的是,朱教授将命题与结论同一起来。笔者认为,论文的命题与研究结论有时或许会重叠,但通常可以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可以提出并且论证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养活的这一命题(提出这一命题并且论证它大概需要付出艰巨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对於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的区分模糊不清,唯一不同的只是篇幅长短而已。
我国不少博士论文具有相当水准,有些还甚具开拓性。
总而言之,西方社会的文明和现代化是与其人民崇尚开拓,崇尚原创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不仅反映在其小学教育智力的启发阶段上,更反映在对博士论文的研究和要求上。怯於或无力提出学术意义上的独特见解,囿於"述而不作"的学风似乎是难以培养出开拓性的世纪人材。
二、甚么是"皮囊" ?
所谓"皮囊"只是一个比喻,它指的是论文的注释。一篇法学论文,除了要有命题,即基本论点之外,注释是不能没有的。十多年前的法学博士或者硕士论文对这个问题是非常忽视的,洋洋万言,却读不到几个注释。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十年"文革"使学术活动基本停止,人们习惯了口号式的鼓励、批判或说教。一切都是服务於某一类或某一阶段的政治运动。既然服务於一定政治目的,严肃的考证就显得多余了。进而推之,不需要考证当然就不需要注释了。应当指出,这一现象目前有明显改变。勤奋的研究生和严肃的法律学者开始以其论文注释的规范化显示出自身的学风和功底。
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获得根本解决。笔者以为,不论从认识上和规范化上都有必要对论文的注释问题真正重视起来。
(一)论文注释的必要性
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学生的论文到笔者手里,首先要看一看是否有比较规范的注释。如果不具备这一点,这篇论文无论是多么雄辩滔滔,论点飞扬,我是不会给 A 分的。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一篇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学术新观点不过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蒙混读者,要么就是自欺欺人,是谈不上甚么学术研究的,其充分价值莫过於新闻报刊的一般性报道。准确地说,论文的注释决不是一个包装问题而被视为可有可无,它的功用就如同人体的"皮囊"较之於"骨髓"一样,是一篇学术论文"命题"或"内涵"的有机外延。没有注释,这篇论文就显得不充实,不丰满,其论点也会缺乏支撑力和扩张力。
正面的例子可见邹平学的博士论文。为证明经济属性是宪法的基本属性之一,邹博士引述了前辈学者往往只注重宪法鲜明的阶级性,高贵的政治性和庄严的法律性的大量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批评他们很少思考宪法的经济性;接着,邹博士运用相关资料详细论证了为甚么经济属性才是宪法的基本属性之一这一论点,以此试图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做出学术上的新贡献。
反面的例子在周小明博士的论文中俯首即拾。周博士在营业信托与非营业信托这一问题上,引述了前辈学者的"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 ,
更重要的是,对法学论文强调注释是法学研究自身的要求。相对於其他学科,法学更注重的是以理服人。理从何来?他通常就是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分析而来。我国律师业刚开始兴起时,外商和外国律师常问起的问题是,为甚么中国律师给的法律意见书没有注释?读上去好像他(指中国律师)就是法的化身。我给的解释是,你(们)真可以把他们看成是法的化身,因为相对於你们这些"老外"来讲,他们对中国法律含义和背景的理解, 你们是无法相比的,因为这种理解是基於他们生活在一个长期闭关自守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的国度里形成的;只有这些具有直接生活体验的人,才可以对自己的法律有深刻的理解。因此,这样经历的人提出的法律意见,还需要什么注释!他们本身都可以成为是被他人引用的原始资料。这种做法在我国法律处於初创阶段时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然而,现在情况已经很不相同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20年,法律越来越复杂,各级政府和部门为了各自利益所制定的法规也有不协调的时候。
同样的,作为更高的层次的法学论文更应该是以理服人,不应该因自己在本专业圈子中的名气、学术地位或行政职位,而视注释为可有可无,这样只会给人一种以势压人,学风散漫之感,要知道法律职业者(包括法律学者)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幻想狂。法律学从这层意义上讲,是最典型的"只谈问题,不谈主义"的行业。
最后,注释当然也涉及到法律学者的学风,以及从事实务职业者的水准问题。这方面的道理显而易见,就不加多论述了。
(二)法律注释的"三性"
所谓"三性",是指法律注释的相关性,原始性和学术性。简单地说,"三性"是有关法学研究注释的规范化问题。
相关性是法律注释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论者在提出论据的时候,应将相关的资料,信息和其它相关论点加以注释和说明,以给读者一个尽量完整的研究画面和借以追根寻源的资讯。换句话说,读者阅读了你写的论文,特别是是论文的注释,就知道你是否在你的研究中穷尽了与论文题目相关的重要研究资料,或者至少是相关的主要学术观点,从而也就可以进一步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这一点对於博士论文尤其重要,因为它要求有一个命题,即基本论点,而这个基本论点需要有原创性。如果从论文的导言中特别是从注释中反映不出这一点,那么,这篇论文是否可以达到博士水准应该是一个大问号。
当然,对於一般的论文要求不需要这样高。
这里讲的原始性,不但指的是注释应该尽量用原文或第一手资料,更具针对性的含义是,注释要努力真实地反映出所引文献的原来含义,不应该歪曲编造,更不应该无中生有。笔者与他人合写过一篇短文,文中的论点就被他人歪曲引用,看后让人啼笑皆非。
讲到注释的学术性,是笔者有意将分析性的注释与一般罗列式的注释加以区分。后一类注释提供了所引文献最基本的资讯,例如有关文献作者,题目,出版物和出版时间的信息。这类的注释多为律师,法官和其他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常用。但对於学术著作或论文
总之,能够在论文有"说"的基础上,将论文注释的"三性"运用自如,再加上注释形式上的规范化
结语
可以预料,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和问题,相信是会引起争议的。因为这种探讨很容易令人以为笔者全盘否定我国法学博士论文的质素。对此,笔者无意在此争辩是全盘否定,或是半盘否定。想强调的一点是,对於学术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求实的态度:需要全盘否定的,有甚么必要固守不放?需要半盘否定的,就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法律界同仁执意维持现行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模式,也大可不必过多指责,它或许更适合中国"国情"呢!
笔者在结论中需要著重指出的是,论文的命题即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终结点,它是博士论文水准的集中表现和最终成果。博士论文对命题的要求就如同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自己的研究要追求创新寻找发明一样重要。如果对博士论文的要求仅仅限於述而不作,或者限於一般性的分析或比较。那么,其学术价值又有多少?其研究的原创性又何在?同样地,如果不提供一个严肃认真的注释,那么何有研究之实?总而言之,本文的结尾与其说是有一个结论,倒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希望引起我国法学界同仁思考的问题:既然我们可以在其它许多方面提倡与国际接轨,那么,为甚么不可以在学术的研究方法上放下身段吸取他人之长呢?况且,这一接轨大概是不会耗费什么"本土资源"吧!
注释:
--------------------------------------------------------------------------------
*武汉大学法学硕士,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LLM),法学博士(J.S.D)。现受聘於香港大学法学院。本文在撰写中,香港大学普通法文凭资格候选人吴泉能先生帮助收集部分相关资料,特此感谢。此外,香港大学研究基金(The Committee on Research and Conference Grants)(CRCG)也为本文的完成提供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此处不敢用"导论""导言"这类大词,因为本文的开头部分基於的只是笔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故用"引子"为妥。
①金瑞林:"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页32;
②魏振瀛:"怎样写民法论文",《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页35;
③饶鑫贤:"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漫谈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外法学》,第1期,1991年,页44;
④沈宗灵:"漫谈怎样写学位论文",《中外法学》,1991年,第1期,页40;
⑤肖蔚云:"谈谈法学硕士论文的写作问题",《中外法学》,1991年,第2期,页44;
⑥储槐植:"刑法学论文写作谈",《中外法学》,1991年,第2期,页48。
上述所引文章尽管涉及到学位论文的独创性或独立见解的问题,但也限於泛泛而论,而并未触及本文所提出的"命题"问题:即如何才能体现出独创性或独立见解的问题。比较而言,上述魏文,沈文,肖文有代表性。
Phillips一书以该例说明"thesis"的含义,见前注3,页41-42。关於这段历史,参见北京教育学院(编),《欧洲通史》,1987年,页842-843;另见台湾辅仁神学著作编译会,《神学辞典》,台湾光启出版社,1996年,页359-362。
Phillips也提到类似观点,前注3,页43。
这也可能是笔者妄断,因为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显示,该书的原坯,即博士论文提交通过时是否就是如此。
年,法律出版社。张文的《导论》写的有学术性,有深度,但看不出基本观点 (命题)是什么。
由於该书为作者赠予给笔者,并称我为师兄,那么,我猜想作者本人与笔者应出自同一师门,已故的何华辉先生。
40。在内容上,学者们一般认为硕士博士论文都要提出新见解。例如魏振瀛教授提出硕士论文应具有 " 独立的新见解 ",博士论文"应有独创性见解"。但魏教授并未加以认真区分。同注,页35。
"述而不作"的出处,见毛学河,倪文杰(主编):《现代成语词典》, 大达出版社,1993年,页1003。
当然,对于这类文章是否需要注释, 也是可以探讨的,因为作者在题目中讲明是在"漫谈"而非"阔论"。
207,第4 段。再例如,周文引述美国信托法 Scott 教授的观点时也未提供出处。见周文,页220,第1段。
"有人说"与"有人认为"意思接近,例见上注。
例见问朝楼:"对缓刑立法的修改建议",《法学(复印报刊资料-10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3年,第12期,页103,第2-3段。有些论文列举具体数据,却不注明数据从何而来。例见赵震江、周旺生等:"论法律实效",《中外法学》,1989年,第2期,页1,第1段。
"本土资源"是借用了苏力的说法。苏力教授是反对盲目照搬西方法治,而主张法治的实现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即要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参见苏书,前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