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法学教育

老行者之家-法学教育-心有灵犀再回首--北大法学院百年庆校友发言

心有灵犀再回首--北大法学院百年庆校友发言

作者:吕忠梅 阅读3739次 更新时间:2005-05-20


  再次走进我们度过青葱岁月的北大校园,回到开始法学之旅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呈现着不灭的记忆。从西校门进来,看到我们毕业时种下的小树已参天顶立,看到了我熟悉的校牌、三角地、未名湖,还有我不熟悉的百年纪念讲堂、法学楼、科研楼。博雅塔依旧,校园里到处是青春在飞扬……,二十年岁月并不如烟,给我们增添了白发、刻上了皱纹、模糊了失败、清晰了成功。二十年的时光并不短暂,回首时才发现我心依旧,情怀未变。时间流逝着我们青春的脸,却流不掉我们青春的心;岁月带走的是我们的年龄,却带不走我们永远的心有灵犀!

  记得我有一次在火车上与同车厢的乘客聊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天南海北之间竟然十分投机。到下车时,没有留下姓名,没有约定联络,但实在是忍不住将心里的判断告诉对方。他说,我断定了你来自于什么地方,没有其他地方的人会象我们这样说话。我回答,我也知道你来自于哪里,你的谈话中有一种我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二十年来这种与北大人相遇的方式我已经习惯,无须多说,不必多问,没有想过再相逢,没有说过再联系。但只要是相遇的时候和地方,就会有认同、就会有默契、就会有交流、就会有沟通。我们都清楚的知道:都是北大惹的祸!

  老师们、同学们,也许我们久未谋面,也许我们少有联络,也许我们不常回校,也许我们尚无成就。但是,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时间多长、无论是否表达、无论有无,总有一份挂牵在心底,总有一种惦念在闪现。今天我清楚的知道,那种从来不需要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情愫、那种从来不曾相识却可以一见如故的感觉、那种不需要保持密切联系却永远不会被隔断的友谊、那种不需要特别告诉却永远会自豪每一个同学每一个校友的成功的内心喜悦,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因为我们骨子里相同的一种文化积淀,是因为我们精心守护并传承着的不变的北大精神。

  回想二十四年前,我们从天南地北来到燕园,叩响法学之门,开始了我们的法律人生。离开北大以后,我们的道路并不相同,我们的选择各有志向,我们的经历千差万别,我们的人生各呈缤纷。四年相对于二十年,不过是短暂停留的站台,但恰恰是这种逗留,给我们刻上了北大人的烙印,这种烙印经过二十年的磨砺,不仅没有被销蚀,反而从身体上侵入到骨子里、从语言上弥漫到血液中,成为了我们的秉性、我们的品格、我们的修养、我们的气质、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

  我真的不能清楚的说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结,也无法描述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但我知道,在我的法律人生中,每当教室被学生挤得放不下一只脚,每当学术论文被再三引用,每当获得一分社会的肯定,每当我坚持与坚定的不用法律原则做交易,每当我自信与从容的面对困难和挑战,就会使人强烈的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北大气息、一种永不更改的信念、一种不同他人的卓尔。

  北大给了我们什么?这是我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我知道北大给了我们受益终身的知识、能力、信念和精神。

  我们在北大接受了法律人生的启蒙。尽管当时学过的法律知识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有过太多的更新,但不变的是法律背后的精神。我们也许记不清课程本身的内容,也许忘记了学习小组的成员,也许想不起授课老师的姓名。但是我们记得在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法律制度与法学教育资源稀缺的状态下老师们用心血、用智慧、用惨痛的文革经历给我们灌输的法律的精神,法治的理念。我们记得教授必须给一年级新生讲课的规定,使我们在入门之初就建立了法律思维,具有了吸纳法律知识、梳理法律理性、领悟法律精神的能力。

  我们在北大开辟了多维视野。二十年的社会阅历使我们有很多感悟,成功与失败我们也都亲历。但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还是会用那样的角度、那样的方法多方面的去观察、去思考、去应对。已经不记得当时选修过的课程,只记得学校为文科学生专门开设的理工课基础课教室里从无空位,还记得必须提前占坐才可能听到的社会学、美学、生态学课程。这些课程让我们懂得了多少其它学科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我们在法律之外获得了其它学科的思维特性与思维方法,获得了透视法律、俯视社会与人生的角度与境界。

  我们在北大获得了多面的素质教育。北大图书馆永远是我们心目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到今天,也无法忘怀当年读书时的饥不择食,每天换一本书,并且是不同类型的书的情形。北大的讲座永远听不完,北大的艺术欣赏永远看不尽。前年我到北京出差,看到报纸上的广告说北大有《天鹅湖》演出,我忍不住专门跑来,一边看着芭蕾,一边回味着曾经的感觉。感受着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我、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

  我们在北大树立了求真求实的信念。“五四”精神对于北大永远不只是历史,对于每一个北大人更不是过去,而是校园里无处不在的力量,是吸引我们、凝聚我们的永远的力量。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才会有对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与民主、不畏权势、不媚世俗的认同,才会宽厚善良的对待社会、从容淡定的看待人生、坚定不移的遵循原则,才有了北大人的坚持、自信与豁达。

  到现在,我终于可以说,知识、能力、素质和精神造就了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造就了我们,北大造就了我们!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无论我们成功与失败,我们的每一个成长,我们的每一分进步,都因为这些与北大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再回首时,我只想说:谢谢北大!谢谢老师!谢谢同学!

注:校友代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