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好!
今天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北大法学院的百岁生日,代表所有在校生站在这里,面对你们,所有与我们同样激动的前辈们,我很荣幸,也很忐忑。作为这位走过百年沧桑的母亲最年幼的孩子,身为法律一家人最年轻的成员,什么是我们——新一代北大法律人的声音——一个不仅要传承,更要有所超越的声音?
在做出这个回应的时候,我想先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北大法学院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权威的法学理论,不是枯燥的法律条文,更不是任何应对司法考试的技巧;在这里,老师们带领我们在各种法学观点中穿梭,随后总是思辨的提出自己独立的看法;不缺乏对先进的欣赏,但从不服从更不要求我们服从任何“通说”和“师说”;在这里,我们渐渐从一个听话、轻信的乖学生,变得善于质疑、喜欢批判。在这里,北大的自由精神,不仅没有淹没在法律规则的单一丛林中,反而成为我们发现自己的路标。
北大法学,用法律理性的思辨教出了一群最不安分的学生:这里的教育并不完美,但总是允许并最大程度的鼓励我们对教育本身的批判和完善。学术争辩每天都在课堂与课后进行;一项完全由学生策划主导的实践课堂计划正在酝酿实施;我们组织模拟法庭、辩论赛、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院十佳教师;我们举办学术、实践讲座,进行院际、校际、国际学生交流;我们出版院刊《北大法律人》,举办学术论文竞赛;我们通过法律文化节彰显法律文化的魅力,并在这所有的活动中不断进行法律学生对法学教育的自我审视和推动。北大法学院无时无刻不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法学教育的主角。
在这里,我们收获最多的,不是知识和技能本身,而是“问题”,为什么刘涌案不能成为中国的“辛普森”案?为什么送法下乡会遭遇有法难依的困境?在这里,北大法学并没有教给我们任何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正是这里,让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刚刚走进这所学院的时候,我们抱有对法律天真的幻想,满心以为学会如何在法庭上能言善辩就能成为“正义”的化身;但在这里遭遇的问题,让我们迷茫、痛苦甚至开始质疑当初的选择。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重压”*迫着我们思索——所以,我们情愿成天泡在书堆里与法学大师对话;我们愿意待在法律援助中心耐心接受当事人的咨询;我们喜欢去到社区进行法律服务,下到乡村参与基层法制建设;我们享受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交流、争辩并从中发现中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的独特性。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也许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真正理解了法律是一种与生活无法分离的世俗职业,同时更是一种必须心系天下,对历史与现实真正关怀的理想事业。
这就是北大法学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用法学的思维,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用法律的智慧,真挚的情怀,勇敢地创造。这里也许没有明确要把我们塑造成怎样的人,却给了我们足够的提示和空间进行自我塑造。所以我们有理由自信,我们之间将会出现未来的思想家、法学理论家、法学教育家、政治家、杰出的法官和律师,今天和未来的时代最需要的既具有社会责任感、又富有想象力和开创力的一群人。
明年今天,我就要从这里毕业了,我和我的同学们,现在还不确知一年后是要读研、出国还是就业;然而和三年前那个懵懂的孩子不同,我们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最终的方向:如果说100年前北大法学的诞生标志着现代法学教育和研究进入了中国;那么面对今天——这个自由、开放、多元的时代,从引进外国的法律理念到开拓中国自身的法治事业,并使之真正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无疑是我们——新一代北大法律人的使命。
我想我们可以做到,因为在北大法学的几年光阴虽然短暂,却让我们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热爱、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