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法理及法与社会

老行者之家-法理及法与社会-不透明的法律政策

不透明的法律政策

作者: 阅读2015次 更新时间:2001-08-12

中国从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到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起起伏伏,目前似乎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我国与主要的国家都签署了有关协议,为加入世贸组织作了一些妥协。但是,时至今日,真正有机会审阅我国与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签订的协议文本的人除了参加谈判的人之外,聊聊无几。专家学者们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其观点看法,但多数人仅是从官方对文本的概括性介绍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没有机会对原汁原味的文本进行研究。而与此息息相关的地方各级立法机构和企业更是没有办法确切地了解我国加入世贸之后,对其带来的真正影响。
这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制定法律政策的透明度问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其他的立法活动和政策制定上。经常是民众或专业人士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某个法律就出台了或某个政策就宣布实施了,全然没有让民众参与讨论的想法。仿佛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只是人大或政府的事,民众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没有参与的权利。这样的立法或政策的制定显然将民众放在次要地位,而政府或立法者在政策与法律的制定时自然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这种统治阶层与民众之间的不平等让人感觉到政策法律只是统治工具而非全民意志的体现。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共同生活所必须的,是人类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优秀社会文化,是人类的理性。虽然法律作为行为规范有统治工具的功用,但不能简单地将法律视为统治工具,否则法律的约束对象(广大民众)必然为了逃避管制而千方百计地规避法律。法律应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是每个人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这样遵守法律将成为一种文明的体现,守法是一种对社会理性的尊重,民众对法律的接受程度必然加大。要做到这一点,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时,就必须让民众知情,让各行各业的人士了解与自己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出台的,让民众可以有权参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或对其发表意见。这样出台的法律和政策就不仅是统治阶层的特权,而是民意的体现,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和遵守。
政府习惯以为中国人参政意识淡漠,习惯于将民众当作管制对象,认为自己高瞻远瞩足以代替民意,将一切本应公开的内容进行黑箱作业。这样必然导致法律效率的低下和民众的不合作,同时,必然也导致了法律政策的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