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偶得

老行者之家-学习偶得-访学闲记(二)----漫步清华园

访学闲记(二)----漫步清华园

作者:老行者 阅读10864次 更新时间:2005-10-04

漫步清华园

来到清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认识清华园。于是就先从地理位置和清华园的主要景点入手,以一个文科生的眼光来看看这个以工科见长的著名学府。当然,老行者也知道,从外表上看清华也许十分浅薄,要了解一个地方就得静心住下来,细细地品味,才能对这里的一水一木有深刻的理解。就如十几年前初进燕园一样,对燕园的第一印象是:教室、食堂与宿舍尽是些破旧建筑,怎么也无法将那个古色古香的地方与最高学府联系起来。呆上四年后,燕园的一切因为添注了情感的因素,都会带来美好的回忆。最近经常回去,骑车经过燕园的“一塌糊涂”(“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斋、院、湖边小径及办公楼前的华表,让老行者倍感亲切。


二校门


门中之门,这在各高校中也是少有的景致。

无论从东门或南门或是西门进入清华园,谁曾料,在主楼通往西门的校园中的道路上还会遇上一个“牌坊”式的校门。据说这才是原先清华园最初的主校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扩建后有了新的大门,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这是一座很典型的建筑,让人过目不忘,它是清华的缩影,也是清华的标志与象征。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向这里的学子与游人昭示清华的特色与扩张。二校门门楣上刻写的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更是让人看了舒服,那是一个经典的国学书法的体现,稳稳妥妥。相比之下,老毛题写的“北京大学”虽有气势,却让人有点腾云驾雾般的漂泊感。


二校门(摄影:老行者)

二校门被清华人誉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 之品格的象征,也没有逃脱“文化大革命”曾经被毁掉的挫折,后恢复重建。希望其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带着清华学子,历经春夏秋冬与风吹雨打,见证这所最高学府的辉煌。


大礼堂



大礼堂(摄影:老行者)


进了二校门,往北走几十米,眼前的大草坪与远处欧式的大礼堂会令你对这个古老的校园心生崇敬。

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距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建筑面积只有约1840平方米,礼堂内拥有1200个座位,其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并称清华园的“四大建筑”。面南背北,坐落于清华园西区的中心地带的大礼堂庄严雄伟。

这座罗马式与希腊式相结合的古典建筑一直被视为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圆顶铜门,门前四根汉白玉大石柱,纵向有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一部分圆面,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式柱头,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带有古希腊晚期情调的科林斯风格。大礼堂的穹顶则是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圆形屋顶与拱形门窗透着罗马帝国时期的宏伟与大气。学法的人,看着这典型的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造型,不能不想起古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视地中海为内湖的辉煌,也不禁会遥想那部古老的查士丁尼法典。

大礼堂向南是一片面积广大的草地,其规模会令人想起美国白宫的大草坪。站在草地的南端,眺望绿树青草铺陈尽头的大礼堂,在蓝天白云下稳重而肃穆。


日晷(摄影:老行者)


在大草坪正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则是一个古老的礼物。据说,这是清华的1920届学生在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礼物。日晷的底座镌刻着著名的铭言“行胜于言”。 行胜于言与脚踏实地成就了清华风格,诸多的优秀清华学子正在实践并传承着这古老的校风。


清华学堂(摄影:老行者)

在大礼堂草坪东南端的清华学堂,也是清华建校初期兴建的主体建筑。该建筑是德国古典的风格,青砖红瓦,坡顶陡起。1925年在这座古老的二层楼房里,清华设立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曾在这里弘扬中华民族的国学。西方的建筑与中华的文化在此融会,历史的渊源与现代的变迁在此交错。

在清华学堂的南边小土坡上,有块刻着清华校训的石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摄影:老行者)

<此贴子已经被老行者于2005-10-6 9:58:5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