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偶得

老行者之家-学习偶得-访学闲记(六)----清华法学院印象及访学总结

访学闲记(六)----清华法学院印象及访学总结

作者:老行者 阅读12030次 更新时间:2006-01-10

转眼半年的访学要结束了,得为此次访学做个总结,算是对自己一个交待(正式的总结已经交给清华法学院和校方)。

在这半年里,一直有朋友、同学、学生在问访问学者是干什么的?老行者三番五次的解释总是不到位,直到有一天,自幼儿园就一块玩的“青梅竹马”的哥儿们来到清华,了解完情况,呵呵一笑,什么访学啊,不就是个云游和尚,到别人的庙里呆个半年,取经说法,然后走人嘛。此言令老行者豁然开朗,拍手叫绝,这是对此次老行者访学的最好解释。

常言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一座小庙呆久了,里头的和尚自然对自己的经念得如何渐渐麻木和失去新鲜感,于是就希望云游到其他寺庙逛逛,看看别的寺庙的和尚是怎么念经的,念的是什么经。尤其希望到一所大庙去看看,学习大庙香火旺盛的经验,了解大庙人杰地灵的环境。还有一个原因,大庙的资金雄厚,对云游僧人往往比较宽容,甚至允许其蹭吃蹭喝,以实现同外来和尚的多交流。老行者在南方一所211学校的法学院任教,此次访学既有机会了解和学习清华法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情况,还得到清华法学院一个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正是一名得到资助的游僧,有机会在大庙里修行半年。

抛开俗事修行半年,在临走时,自然要谈谈对大庙的印象。

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我想以此来形容清华法学院这个大庙的载体――明理楼似乎是很恰当的。圆形的院徽镶嵌在四四方方的框架中,这里所体现的不是“外圆内方”的处事风格,而是“内圆外方”的务实精神。老行者姑妄地猜想,“内圆”的清华法学院院徽应该是代表着致力于法学研究的广博与包容,而“外方”的框架代表着法律秩序的规矩与现实。

明理楼应该会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清华法学院的法律学子及教师的心灵归属。因为这是他们在清华学习和工作呆得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多数师生应该是除了回宿舍就是在明理楼了。明理楼里,每个教师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的办公室,老行者拜访过的几个教师,其办公室的书柜、书桌及地板上都堆满了书,从书的散乱程度可以得知,这就是他们从事研究和工作的地方。而明理楼一楼到四楼的中心部分是法学图书馆,一楼与四楼是外文法学资料,二楼是现刊,三楼则是中文法学书籍,还有为数不少的阅览与自习的地方。图书馆里可以无线上网,获得国内仅有几所高校才有的法学数字资料库,如Lexis。明理楼里图书馆的周围是模拟法庭、教室、老师办公室及行政办公室。这里的教师与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这“内圆外方”的城堡中上下穿行,完成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明理楼严谨的氛围中,也有些人性化的地方,如一楼模拟法庭旁边临玻璃幕墙的几张圆桌和靠背的椅子,可以让外来访者歇脚和等候,也可以成为师生们课间临时座谈的好去处。还有,站立在明理楼正门楼梯旁的迎宾者,竟是一只卡通化的独角兽,多少让沉闷而严肃的法学院有点轻松和活泼的点缀。

老行者此次仅是到清华法学院的一个部门进行访学,所以对法学院的其他部门了解不多,对法学院的印象更多地是来源于相关的交流活动。

印象之一,清华法学院虽然恢复时间不长,但这里的教师利用清华大学这个全国最好的平台,在十分努力而敬业地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以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为例,中心的执行主任王明远博士一人承担着中心的主要科研活动、环境法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同时还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环境法课程教学工作。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组织和安排了近十次来自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环境法的讲座和科研研讨活动。这样,这里的学生可以有机会与英国、美国、日本及国内的专家们在本学科领域进行直接的交流和学习。

印象之二,清华以工科为主沉淀出来的校园文化及思维方式也同样影响着清华法学院师生们的学习与科研活动。“行胜于言”的务实理念使得这里的老师与学生在法学研究上亦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在这里,较少看到的是那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务虚风格。因此,邻近的北大法学院师生作为松花江、太阳岛、鲟鳇鱼的代理人为所遭受的污染提起诉讼,为公益诉讼、环境与动物的法律主体资格在进行务虚但有意义的尝试时,清华法学院的师生则更务实地在研究可以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法律规范。当然,这一印象也许有些偏颇,与老行者在清华法学院里呆得时间不长、交流的人员不多有关。在访学即将结束时,老行者与江山老师有过一次交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研究风格,对老行者这一观点作了反证。

印象之三,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严谨和负责令人敬佩。在各地法学院都在积极扩招,以毕业生人数众多为法学院的一大成绩之时,清华法学院还是坚持少而精的培养模式,重“质”不重“量”,这里的硕士导师每年带的研究生多是两个左右,而博士导师则基本上是一年带一个。据说2005年招收的博士生只有十多位,比起有些法学院一年招收一两百个博士来说,清华培养的博士生似乎偏少了。但可以想像,量的差距必然会导致质的反差。

谈完印象就得做总结了。老行者生性好静,此次清华法学院之访学,多数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虽然三人同屋,但另外两位访问学者是工科的,每天早起后就上实验室,到晚上九点多才回来,因此,宿舍就成了老行者在清华的主要工作室。因为宿舍里可以上网,虽然法学院给老行者提供的办公室和电脑,但老行者除了借书和参加交流活动,多数时间还是在宿舍里看书、上网、写东西。这半年少有世事打扰,与新朋旧友相聚,也收获颇丰。发表三篇论文,在清华法学院给这的研究生开了两个讲座。另外,爬了两次香山,玩拉力器可以拉开了的20个,也该算是此行的收获。

又及:临走前,到学校办离校手续,意外地获得“清华大学优秀访问学者”荣誉。

注:本文发表在2006年2月10日《检察日报》第六版。


<此贴子已经被老行者于2006-3-9 20:52:22编辑过>